《香港革新論》:永續經濟優勢 香港才能自強

周日東    2018年01月26日 00:54:00
香港作為「港口城巿」,其戰略位置在於擔當陸地與海洋的接連點,成為接通世界各地的網絡樞紐。(湯森路透)

萬豪酒店集團因在網上將港、澳、台及西藏列入「國家」類別,引發內地反彈;結果,萬豪先後四次道歉。無論誰是誰非,事件明顯反映一個現實:愈依賴中國市場,就愈要膺服在其政治邏輯之下。

 

這方面,港人大概深有體會。自2003年CEPA簽定、自遊行開始以來,香港受中國經濟的影響愈來愈大。親中派對此更是大加渲染,指沒有中國經濟的帶動,香港可能連生存都成為問題;既然如此,如要繼續發展,香港就要懂得「尊重一國」,不要跟北京討價還價,乖乖聽話當「順民」好了。

 

不過,事實上,香港又是否只有「中國市場」這條路呢?答案自然是「不」。長久以來,香港作為「港口城巿」(Port city),其戰略位置在於擔當陸地與海洋的接連點,成為接通世界各地的網絡樞紐。

 

日本學者濱下武志在著作《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中指出,香港擁有橫跨東南亞到東北亞的八大腹地——除了華南到華中的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中國西南部外,更有東南亞北部(即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半島、南海、台灣、以及東北亞(即日本、韓國、俄羅斯西伯利亞等)。

 

時至今日,香港和東南亞國家仍然一直保持緊密的經貿和文化聯繫。經貿方面,東盟有6億人口,是香港現時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文化方面,東南亞則是香港和廣東以外最大的粵語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粵語人口合共多達7200萬人。

 

一味北望中國大陸,卻忽略東南亞重要性,無疑是香港發展的一大損失。「事事北望中國、依賴大陸巿場、言必中港融合」,實在是見樹不見林。如果香港遺忘了「華南文化圈」的區域腹地,甚至將百多年賴以生存的「港口城巿」、「面向世界」的定位拋諸腦後,只會令自身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窄。

 

我們固然毋須把「全球化」和「中國化」對立起來,但有一點必須注意:香港需要走向中國,更需要走向世界;目光投向中國之餘,更加需要放眼世界。香港的定位,不應只是「中國香港」,更應是「世界香港」。全球化,從來都是香港一路走來的生存之道。

 

香港和東盟最近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再次「向南走」,重新聚焦「華南文化圈」的傳統腹地,將是永續香港經濟優勢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章原刊於《蘋果日報(香港)》評論版)

 

※作者為《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