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約一年前開始,香港八家大學有多達四家接連更換校長。其中科大、中大和港大新校長已先後走馬上任,尚剩下理大校長人選仍未塵埃落定。從一年前各校長發表「反港獨」聯合聲明,馬斐森離任前披露常受中聯辦「關愛」,至近期大學開學禮的演辭風波,以及撐香港民族黨的大字報風波,在在顯示大學校長工作已變得空前政治化。
想深一層,現時所謂的政治化,其實只是衝著近年中港關係的歪變而來。作為大學校長,每天皆要處理無數與現實社會息息相關的大小決定,每一項都必然牽涉到不同層面的政治;即使間或觸碰到中港關係禁區的敏感課題,亦只是冰山頂端的一小角而已。若相信大學仍能像中世紀般隱匿深山,遺世獨立,根本不切實際。
然而,正是由於中港關係課題格外觸目,難免備受有心人的非一般關注,小小一張標語、一句口號,彷彿也是足以亡黨亡國的顛覆集團。至令大學高層見到杯弓也想起蛇影,務必以政治正確的表態為己任,又或力圖以非政治化的態度趨避。化身成一隻隻埋首沙堆的鴕鳥,便以為這樣可以蹈光養悔,名節保身。但亦正因為如此,反予人作賊心虛的印象。
作為具遠見、承擔感的大學管治機構,實應以更積極和進取的姿態,直面香港現時面對的沉重社會、政治及經濟等廣泛挑戰。絕對可以肯定,此等挑戰根本不是源於港獨——只要敢於拿出知識分子的良知,掮著讀書人應有的風骨,在混濁不堪的世道人心之下,堅守非黑白的基本界線——毋須過多的政治機心和計算,才是面對高度政治化環境的最佳方法。
由此問題的本質亦不在於政治化,而在於大學的企業化和財團化。現時大學皆以成本效益先行,無不以量化指標衡量表現,教授盡皆淪為「跑數」的經紀。從來只問研究能帶來多少「影響力因子」,卻不問真正為社會帶來什麼影響,也難怪大學校長彷似不食人間煙火。官方認可的「維穩」課題自然水源充足,具批判和前瞻性的觀點卻避之則吉,也難免整個社會不思進取,創新求變的土壤完全欠奉。
近期單一最具指標性的事件,當數前特首含血指控學者誹謗無疑。事件重點根本不在於評論內容,而在於評論和發聲的合法權利,在今時今日權貴橫行無忌之下,仍剩下多少久延殘喘的空間?這不禁令人再次想起百年前的蔡元培,海納百川,兼容並蓄,展現出一代校長的崇高風範。在亂世挺身力保北大師生的安全,獨立之學風、自由之精神至今長流不息。遺骨仍靜靜躺在香港仔墳場的他,若泉下有知,倒未知對今天香港的大學作何感想?
是旗、是風抑或人的心在動?在殘暴不仁的當權者背後,總能找到一班擦屁股的士大夫,每天逐臭爬糞仍甘之如飴。反過來說,尋回立志當學者的初衷,立足於一己赤誠的初心,莫失莫忘,才是在大變局下不被動搖,不會變得搖風擺柳的不二法門。(本文章原刊於《蘋果日報(香港)》評論版,由作者及《蘋果日報(香港)》授權轉載。)
※作者為高教公民研究總監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