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海德導演的《心之旋律》(CODA),奪得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時候,大多數影迷是不服的,比如說我的選擇就是《犬山記》,更多人選擇《Drive My Car》。《犬山記》陰冷淵深,《Drive My Car》細膩婉曲,但奧斯卡選擇了《心之旋律》,自有它的理由。
首先,《心之旋律》當然符合新世紀以來奧斯卡要求政治正確、關懷邊緣族群的目的,而且它沒有拘泥於政治正確的宣告,反而在某些層面對刻板的政治正確有所修正。它也沒有像幾年前另一個涉及聾啞人士的《忘形水》那麼僞善,打着關懷小衆性需求的名義拍攝了一部性剝削的電影。
《心之旋律》的電影語言無疑是四平八穩的,每一個段落的重量都安排得恰如其分,有人認爲可以直接當教科書使用——也許正因爲電影的四平八穩,小鎮風光又如此清新旖旎,當電影漸漸進入困境的時候才那麼令人難過。
電影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以魯比面臨抉擇以區分。魯比是一個聽障家庭裏的健康聽力女孩——而且還有一把她的家人聽不到的動聽嗓子,這個設定已經令人耿耿於懷。但是還不夠,這個家庭從事艱辛的捕魚業,高度依賴魯比爲他們充當翻譯,而電影發生的時間裏,捕魚業遭受打壓,很不好過。
但電影還是帶着充沛的陽光和海風展開了,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面,它沒有怨天尤人、愁雲慘霧。在同類青春成長片中,「原生家庭」一般都是被檢討的對象,但《心之旋律》裏的「原生家庭」不只是負面詞,其實他們比正常家庭更正常。正如魯比的暗戀對象小鮮肉邁爾斯指出的:你的父母彼此熱烈相愛,你們開誠布公,這是我們羨慕不得的。
也許正因爲失去了聲音,魯比的爸爸媽媽和哥哥,必須以更強烈的肢體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愛恨,嬉皮士爸爸自不待言,公然呼麻和即興性愛,距離這個保守的二十一世紀美國有點遠,屬於六七十年代的自由分子。媽媽是選美皇后出身的退休模特,也是火辣美人,但因爲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健康」的,對自己和女兒都缺乏自信,只願抱團取暖。哥哥是個進取的人,堅決挑戰「殘障」與「健康」的界限,不但自己贏得佳人青睞,也有力地支持妹妹追求夢想。
還有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充滿想象力的房子,這一切都在告訴觀衆,不須帶着居高臨下的憐憫心去看待這一家。我們也的確沒有看到社區給予他們什麼支援,倒是當一家人勇於跟漁業管理者對抗的時候,其他犬儒的「健康」漁民當中,才漸漸有人走出來加入他們的抗爭。
導演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外部的困境不足道,真正難以跨越的是內部的困境。這一困境首先呈現爲特殊的一家漸漸形成的互相依賴,固然是相愛,但也難以獨立。魯比的歌唱天賦,一方面是天生,但更多來自對天籟的吸收(父親帶她生活在大海上)和對發音困難的大力克服,反而造就了她特殊的發聲能力。這也算是特殊家庭對她的反作用力。當有趣的音樂老師發掘出她的潛能,她便意識到自己不應該是一輩子奉獻給家庭當義務翻譯的,在波士頓的伯克利音樂學院有光輝的前程在等待。
但是她的家庭聽不到她的歌聲,她的奮鬥是否就沒有意義了呢?
如果在東方,習慣情感勒索的東方,答案肯定是「沒有」,然後讓女兒爲一家犧牲。電影的深度由此展開,它演繹了一場典型的西方個人主義權利與集體主義義務之間的辯證法,而關鍵的是,電影裏沒有人情感勒索,即使是最操心的媽媽,也是基於擔心和愛不希望女兒離開,當爸爸一語道出「可是她沒有當過一天寶寶」的時候,媽媽也恍然大悟,女兒的人生不應該捆綁。
導演處理這本應非常痛苦的和解劇情時,舉重若輕,非常高手。兩首歌充當了魔法杖,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和Both Sides Now。You’re All I Need To Get By是魯比畢業演出的曲目,當她和男朋友深情萬分地在舞台對唱的時候,她是忘記了自己家庭的,這時候導演「心狠手辣」地突入聽障人士的角度,電影突然無聲的幾分鐘,讓我們一下子體會到不能與所愛分享美麗的樂聲是多麼痛苦、多麼無助。也正因爲這樣,晚上回到家,魯比陪伴憂傷的老爸看星星,老爸要求她爲他單獨唱一次,用雙手感受魯比聲帶的震動那一幕才如此感人——clouds got in my way,但我們總有辦法看到星星。
clouds got in my way其實是後一首歌的歌詞,Both Sides才真正點題,魯比能否從自己和家庭兩面去看待挑戰?我們觀衆又能否從自己和「邊緣群體」兩面去看世界?魯比做到了,而且是家人的支持下(當然也是犧牲下,潛台詞是魯比爲他們犧牲了十八年,他們也應當爲她犧牲);而我們,得到了這部電影的幫助。
所以不要輕易說什麼治癒,歸根結底,是魯比治癒了邁爾斯,是聽障一家治癒了漸漸畸形的小鎮漁業,是《心之旋律》治癒了慣於靠《忘形水》進行僞善的獵奇的電影觀衆。雖然這算不上什麼大師級作品,它倒是引出了奧斯卡純樸的一面,讓我們重新定義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何謂「正常」——依我看魯比父母無聲而熱切的互相需要,就是一種。
※作者為詩人、作家、攝影師。1975年出生於廣東,1997年移居香港。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尋找倉央嘉措》、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