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濠仲專欄:刪預算幼稚化 就是讓國家難以治理

李濠仲    2025年01月17日 07:00:00
立法委員大刪預算之舉,恐怕已不只是政治極端化造成的黨派對立,還有個別民代濃濃「政治幼稚化」的味道。(攝影:陳愷巨)

關於美國近幾年民主品質討論,不少是著重分析政黨何以朝極化發展,由此解釋國會議員的言論為什麼愈來愈尖銳,焦土手段愈來愈偏執,它尤其成為學界關注主題,原因就在不管身處其中的政客還是普通民眾,都可以明確感受到今天這個國家的政治已比過去任何時期都難駕馭,就正常民主標準來看,恐怕還走回了曾經的政治失調期(美國內戰後的那幾十年)。

 

至於政治失調的麻煩,除了造成整個國家無法在一個有序的情況下進行改革外,亦將額外鼓勵荒謬、幼稚發生,包括國會議員間,再不顧基本禮貌的人身攻擊,像是共和黨極端派代表葛琳曾在民主黨議員克羅克特發言時,當眾譏諷她:「我認為你的假睫毛干擾了妳正在閱讀的內容。」(連小學生都知道其言之無禮)當時出面斥責葛林的民主黨左翼議員科爾特斯,也曾被同僚罵過「該死的婊子,」(雖然當事人共和黨議員約霍否認自己是針對科爾特斯)。總之,一個愈顯輕浮、低俗的美國國會,看似陷入了瑣碎和幼稚行為的無限迴圈。

 

國家無法有序改革,一者是國會持續衝突形成僵局,二者,更由於愈來愈多政客顯然已喪失了基本的政治思想理論,於是就只能藉由最粗淺的言語、動作,去凸顯個人所持的反對立場。過去美國此間「經典」之一,當屬20世紀30年代的參議員休伊·朗(Huey Long)。

 

那個年代,為了阻撓議事,有些議員主要是以冗長發言去拖延法案審查。一開始,議員們為了拉長發言時間,也許常東牽西扯,但至少還會試圖講出個道理,後來卻變得愈加天馬行空胡說一通,休伊·朗則是第一個為了拖延議事,直接在議會朗讀莎士比亞,甚至背誦海鮮食譜的第一人,另外,前參議員瑟蒙德當時曾選擇念電話簿,為防止尿急,還特別要求助理為他準備移動式小便桶,據此創了在參議院連續發言24小時18分鐘紀錄,他們幼稚的行事,唯獨反映了個人應付議案本身的能力不足,卻仍洋洋得意自己做出了這般有創意的策略性杯葛。

 

鏡頭轉回國內。台灣立法院這兩天名為「審預算」,只見在野的國民黨、民眾黨立委,很有氣魄地以未審、先提刪減各部會預算為傲,偏偏,刪減預算理由都很絕,例如:

 

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不滿金門語未在國家語言單獨列出,提案刪減文化部「人文推廣業務」三億元;

 

同樣是陳玉珍提案刪除文化部補助公視的23億元預算,因為她認為公視報導偏頗、戲劇竄改歷史(在林懷民等藝文人士連署反對下,突然又變成只刪減1%,2300萬);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因民進黨粉專製圖(圖卡寫有「黃國昌沒收鐵道安全,不滿意台鐵事故率,卻提案把台鐵軌道結構安全提升計畫刪減5000萬元、凍結5000萬元(這樣不是反而讓台鐵無法更安全?邏輯在哪?)」於是憤而表示「竟然敢挑戰我黃國昌對於鐵路安全的重視,你們真的是拿石頭在砸自己的腳,我清楚告訴陳世凱跟台鐵董事長,預算(5000萬)我刪定!」;

 

國民黨立委廖先翔則因內政部官方臉書以《進擊的巨人》為圖哏,要民眾小心冷氣團來襲,認為這張圖使用藍白混色是在嘲笑在野黨,於是提案要全數刪除內政部媒體宣傳預算;另外,他認為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轉與中國建交,後傳出中國未依約增購白蝦,導致宏國蝦農陷入困境,外交部卻沒有在「重新與宏國締交」上做出努力,因此提案減列外交部預算4億元…


林林總總,先是把大半時間精力花在《憲訴法》、《財劃法》和《選罷法》等政治性法案,隨後再恣意草率明說審查預算,實則仍是轉個彎行敵我報復,單純政治動作遠大過立委專業見解。至此,恐怕還不只是政治極端化造成了黨派對立,而是個別立委明顯缺乏論理能力,以至行使職權再出現粗暴、幼稚化的現象。

 

為什麼美國人要擔心政治幼稚化捲土重來?因為美國曾花了相當大的力氣,經數十年改革得出利弊權衡,才逐一抑制原本國會文化中最糟的一面,一步步走出混亂,倘若今天國會議員一個個不再重視實質論理,反帶頭展演思維幼稚,最終便很可能再把整個美國拖回上世紀休伊·朗背誦海鮮食譜的荒謬一刻。如果說,政治極端化製造了政治僵局,政治幼稚化(草率化)唯一作用,就是讓國家進一步變得非常困難治理。而面對眼前時局挑戰,美國人很清楚,自己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真正具備論政思想的國會去扮演政治主流力量。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