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國發會於11月14日在「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第 4 次會議針對「優化新創事業投資環境」提出報告,其由市場、資金、人才與法規等四個面向分別指出台灣新創所面臨的問題:市場面的國際化不足與企業少參與、資金管道受限與串連缺動能、缺乏國際人才與未見續航力、法規面的制度未活化使得彈性不足。
針對上述四大結構面的問題,政府也提出了目前的做法與亞洲、矽谷計畫正在推動的幾個具體行動方案。行政院長賴清德先生也要求各相關主管機關於一個月後提出解決方案與期程。
眾所皆知,賴院長上台後非常積極解決台灣存在已久的許多老問題,然而,這些問題會存在已久,多有其根深蒂固的侷限性。特別對於許多幕僚單位而言,上述問題可能是他們一直無法解決或甚至他們也是問題製造者之一,若硬要求他們馬上提出解決方案,試問這樣的解決方案可行嗎?
因此,賴院長若真要務實解決問題,應該要求相關部會說明其政策的有效性,否則提出無效政策事小,若又徒增政治代價則事大。再者,面對一個台灣原本就不熟悉的新創事業,國發會所體檢出來的新創問題,似乎放諸四海皆準,亦即,一樣的問題好像都是其他產業的現在進行式,若此,請問新創事業與其他產業共有與獨有問題分別有哪些?台灣的新創事業與其他國家新創事業有何不同的發展利基?
我覺得這是政府需要回答的,若沒有釐清問題,就提出解決方案,加速投資台灣的專案會議恐又變成作文比賽。
國際新創事業的蓬勃發展確實是台灣不可以忽視的,但也不應該因為不容忽視,就認為台灣也有發展的必要,故前文才會指出政府應認真盤點問題,而非簡化問題。因此,政府對於台灣新創事業的想像與藍圖是什麼?若沒有清楚的定位,一個月後提出的解決對策必然變成無效政策。
事務官與相關幕僚可以幫忙盤點問題,但政策的方向與做法還是讓政務官來思考,畢竟政策形成需要不同體制下的人相互激盪,才不會有同溫層的疑慮。不幸的是,雖然政府的行政首長多由政務派任,但由於行政事務繁忙或呆坐立院備詢,我們很難想像政務官會有時間好好清楚規劃整個國家的政策方向。
近期,國發會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有關「高中及國中小上課時間改為9點到15點」的提案已經達到連署門檻,教育部必須做出回應。個人認為政務官也應多點時間可以在辦公室釐清問題與提出解決之道。否則,不管哪個政黨執政,他們所提出的政策多會出現雷同之處。因此,讓政務官有發揮創意的時間,應是賴院長優化新創環境的首要解決對策。
在許多政府政策中,常會把手段變成目的,例如,加速投資應是為了經濟成長或讓人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好,但最後往往變成為了增加投資而把投資的數字當成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或為了增加投資所以要解決企業提出的「五缺」,卻不關心解決五缺是否真的可以達到「創新、就業與分配」的願景。
小英總統提出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一樣只是要達到上述願景的手段,若這些計畫的KPI未考慮上述願景,五大計畫就變成目的了。
投資不足的問題已存在台灣多年,賴清德院長展現加速解決問題的決心也應該予以肯定,但是,在要求各部會提出解決對策後,賴院長自己應該也要有時間坐下來想想上述的問題與可能對策,以及判斷相關部會提出的政策是否有性,否則,最後拍板的政策,可能讓大家白忙一場變成「蚊子政策」。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副教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