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在這幾年常出現世代之爭,這種世代之爭發生在各行各業之中。以政治為例,四年級陸續交棒,五年級野百合學運世代全面接班,太陽花世代的七年級也嶄露頭角準備挑戰世代接班。然而,六年級卻在這世代之爭中成為沈默的一群。
成長在戒嚴統治但同時是經濟起飛的四、五年級,無異是台灣社會的領袖階級。生長背景跨越戒嚴與民主轉型的六年級,雖然是台灣社會的中堅階層,但在媒體上、政治上、社會上的發言權議題上,大家關注的焦點卻是在七年級身上,將挑戰現狀的七年級視為接班世代。
在台灣社會的定義中,一般來說五年級指的是民國50年代出生者,六年級是民國60年代出生者,七年級則是民國70年代出生者。不過,本文因為資料的關係,將五年級設定以1965年出生者為代表,六年級設定以1975年出生者為代表,七年級設定以1985年為代表,以便利數據的比較。此外,本文均已將歷年統計的各種收入、所得資料,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減計算為實質薪資所得,以取得跨世代共同比較基礎。
以表一以及表二為例,1965年(民國54年)出生的五年級生,在22歲(1987年)大學畢業後出社會之際,迎接他們的是台灣錢淹腳目、經濟榮景開花結果的年代,經濟成長率在1987年之前動輒超過10%以上的光景屢見不鮮。五年級成長至35歲時(2000年),1987年至2000年這14年間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約為7.3%,每年平均實質薪資成長4.9%,多數時間實質薪資成長率也都超過物價上漲率。亦即,在五年級踏入社會後的前面10多年,正如股市大多頭牛市一樣,經濟狀況好,生活負擔也不高。
1975年(民國64年)出生的六年級生則是另一番景象。在22歲(1997年)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時,經濟成長已經趨緩(約6%),而且面臨亞洲金融風暴、網路泡沫、產業轉型等一波波大環境衝擊,直到他們32歲時(2007年),這10年間的經濟成長率減緩到每年平均5.1%,實質薪資成長幅度則是急遽下降,每年平均僅有0.86%。約莫在2008年至2016年之間,六年級差不多邁入30歲大關時,也大概是上有父母要顧、下有子女要養的年代,恰巧面臨薪資幾乎停滯之際,大多數時期的薪資調幅根本追不上物價的漲幅,房價更是漲到高不可攀,生計負擔更加吃力。
1985年(民國74年)出生的七年級生又是另一種經濟世代。在22歲(2007年)大學畢業時,台灣已進入實質薪資停滯甚至倒退的時期,緊接著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國內經濟動能也快速流失到中國。在七年級開展職涯之初就面臨實質薪資倒退的困局,七年級工作期間約一半時間處於實質薪資負成長的狀況。所幸,近年經濟情勢已有明顯好轉,政府的加薪政策或許可以改善薪資成長問題。
表一:近30年台灣總體經濟環境相關統計
表二:近30年台灣總體經濟環境趨勢變化圖
隨著台灣經濟環境的轉變,五六七年級生的收入也有程度上的差別。以表三為例,歷年各年齡層受薪階級收入數據顯示,七年級受薪階級的確有相對的剝奪感,以社會新鮮人(20-24歲)起薪來看,六年級在1997年初入接近30K,但七年級在2007年初入社會已經跌到不足27K。由政府更早的數據來觀察,雖然五年級在1987年初入的起薪不如六年級在2007年的水準,但五年級歷經薪資高成長年代,在30-34歲之際,可看出來五年級以近40K的優勢,領先六年級的近38K,更勝七年級的約36K。在40-44歲這年齡層,五年級生實質薪資超過42K,也高於六年級生的約40K。
總而言之,從總體數據來看,五年級薪資狀況優於六年級,六年級又小勝七年級。上述的薪資結構差異,足以顯得當代社會的確是五年級的天下,七年級相對剝奪感嚴重,使得小確幸成為七年級的選擇。至於不上不下頗為尷尬的六年級,或許注定繼續扮演著夾層與沈默的角色。
表三:歷年各年齡層「受僱者每月主要工作收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