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局在地方選舉後進入混亂期,遠在歐洲的英國也不遑多讓。首相梅伊(Theresa May)刻正面臨「脫歐」的政權保衛戰,英國社會對於兩年前的「脫歐」公投決定也出現民意的微妙轉變,當年支持「脫歐」的民意以52%擊敗反對「脫歐」的48%。時任首相的卡麥隆(David Cameron)為了拉抬選情,打出「脫歐」公投牌,卻沒想到弄假成真,自己下台事小,讓英國陷入近兩年的社會紛亂與政局不安才是罪魁禍首。
在保守黨內不算強人的梅伊,接下卡麥隆留下來的爛攤子,開始與強勢的歐盟進行談判。歐盟對於英國的決定氣憤難消,緊急危機處理以避免產生連鎖效應,隨後則是希望和梅伊談判出一個將傷害減至最小的方案。梅伊身處「脫歐派」與「留歐派」之間的拉鋸,同時面對民意翻轉與政策執行的必須性,也竭盡所能尋求中間的平衡以及對英國經濟最小衝擊的對策。畢竟有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脫歐」之後的英國經濟將受到嚴重衝擊,這也導致「反脫歐派」民意水漲船高。
但事實是,「留歐派」擔心「硬脫歐」對英國傷害過大,「脫歐派」質疑她的妥協方案是「軟脫歐」,根本是向歐盟投降。這其中又夾帶著英國世代差距,年長一代多數支持「脫歐」,年輕世代則主張「留歐」。梅伊處境艱辛,保守黨內更有人扯她後腿,嚴酷的測試即將到來。
11月25日歐盟批准長達585頁的「英國退會協議」(Agreement on the withdrawal of the UK from the EU),並通過26頁的「英歐未來關係架構政治宣言」(Political declaration setting out the framework for the fu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U and the UK)。前者涵蓋雙方公民義務、390億英鎊英國財務責任、過渡安排,以及避免北愛爾蘭與愛爾蘭實體邊境之作法。
有關過渡期安排部份,規定在2019年3月底到2020年底之過渡期間,英國不再享有話語權,然仍須遵守歐盟法院管轄並支付相關預算,環保、勞工、稅務方面,亦須持續遵守歐盟法規及標準,英國與歐盟未來將致力於達成自由貿易協議,以取代現階段同意的時暫性條款。此部份正是讓「脫歐派」感到無法接受的過度讓步條款。
此外,雙方也同意成立「歐盟與英國單一關稅領域」,來因應北愛爾蘭邊境之安排,作為過渡期結束前仍未達成貿易協訂之備案。另為確保南北愛爾蘭之間貨品繼續自由流通,並進入單一市場,北愛爾蘭貨品未來必須適用「歐盟海關規則」,並與歐盟在相當限度範圍內,維持單一市場之法規整合。
在「英歐未來關係架構政治宣言」部份,則涵蓋經濟夥伴關係、安全夥伴關係和爭端解決機制。有關貨品貿易,雙方達成盡可能最緊密貨品貿易關係,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關稅部份,經濟夥伴關係將確保各產業無關稅,費用或配額限制,並改善退會協議架構下之「英歐單一關稅領域」。
11月中旬,當梅伊政府內部通過此一妥協方案後,數名內閣大臣辭職抗議,包括負責「脫歐」事務的大臣。英國下議院將於12月初進行為期5天的辯論,並於12月11日舉行「有意義投票」。梅伊必須在有限時間內說服保守黨黨內同志接受她的折衷方案,她正透過黨內「後排議員聯合會」黨團勢力進行拉票動作,但迄今仍無法掌握絕對多數支持。
梅伊面臨更強大的困境。目前執政的保守黨內部分歧,在野黨更是磨刀霍霍,協議獲下議院通過的機會極低。工黨領袖柯賓儘管人緣不佳,卻仍積極操作反梅伊的保守派黨內勢力。
一是若12月11日的表決票數接近,梅伊或可局部修訂後再提二次表決,但必須加快腳步在聖誕節假期來臨前進行。
二是若國會否決梅伊的提案,可能陷英國於明年3月29日「脫歐」最終日前無協議「脫歐」。雖然此一情況發生的機率不算太高,因為風險最大,而且是英國與歐盟「雙輸」的下場,雙方實際上都無意見到此一結局。多數國會議員認為應該避免如此近似「自殺式」的決定。但變數在於會否出現擦槍走火的情事。
三是也有主張與歐盟重新談判,部份留歐派建議選擇加入「歐洲經濟區」(EEA)之「挪威模式」,但此類提案一來未獲國會多數支持,二來歐盟享有談判優勢,自然不會延長「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的談判時程。
第四就是最壞的結果,亦即舉行第二次全國性公投。此外,工黨也計謀在協議未獲通過後,向梅伊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舉行全國性大選,若未能如願,在野黨亦可能聯合保守黨內「留歐派」提出二次公投的提案,這是柯賓的「一石二鳥」之計。
無論上述哪種境成為最後結果,除非協議案通過,否則梅伊可能面臨下台的命運,改選後的英國將更為分裂,政局更為不安。英國能否順利「脫歐」?首相梅伊的最後一戰?全世界都在看。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