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中國舉行全國政協會議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兩項會議向來被外界視為北京詮釋國內外挑戰以及釋放重大政策方向的指標,就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都不諱言,中國正面臨百年來未遇的變局。矛盾的是,已經成功鞏固權力、甚至修憲取消任期制的習近平,理應對全盤局勢有所掌控,何以仍然對中國前景憂心忡忡?
在北京兩會召開之前,中國的確面對史無前例的內、外部壓力,這也讓總理李克強在進行工作報告時,頻頻拭汗。這些壓力包括:美中貿易戰與中國經濟衰退、中國內部社會不穩定因素蠢蠢欲動、中國高層派系鬥爭直指集權力於一身的習近平等。
首先,美中貿易談判時程一再延宕,川普政府決定延後原訂3月1日提高對中國輸美產品增加課稅的決定,目的就是要看北京高層能否在兩會舉行期間,針對美方最為關切的「結構性改革」,做出具體的承諾與行動。這些「結構性改革」包括不當補貼國營企業、強迫外資技術移轉、違反智慧財產權等。
但從川普事後的反應不難看出華府對北京兩會的失望。原本川普期待3月底能與習近平進行所謂「協議簽署高峰會」,後來決定再順延,一說是4月,另一說可能要到年中。川普更揚言如果協議無法令他滿意,他隨時都會像2月底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越南河內會面時一樣,轉頭就走人。
日前才從「通俄門」調查報告中順利脫身的川普,更能擺脫國內政治的掣肘,專心與金正恩和習近平這兩位對手周旋。美國經濟情勢未見頹勢,失業率也降至歷年最低,川普在共和黨內沒有競爭對手,民主黨初選則是出現十多人表態角逐的混亂場面,更讓川普的連任之路老神在在。
反觀中國經濟成長持續停滯,李克強預估經濟成長率落在6%至6.5%之間,但觀察家咸認這個數字過於高估。尤有甚者,中國的投資環境急速惡化,仍然堅守中國市場的企業,必須承擔更嚴格監管機制及生產成本提高的風險。而中國房地產、股匯市、金融體系、債務危機皆是引爆點,也難怪李克強在報告中再三強調「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六穩」,無形中也嚴動衝擊習近平好不容易打造的「習近平模式」。
北京面臨在私營經濟低迷情況,再度興起「國進民退」的政策方針,導致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讓多數台商與中資決定撤資,以規避日增的出口成本。兩會期間,李克強端出減稅大菜,希望降低企業負擔,但能否有效挽回企業的信心,前景並不樂觀。更遑論北京提供近2,400億美金的財政刺激方案,也將大幅拉高整體預算赤字。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2019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如果美中貿易大戰無法歇停,川普最後決定對中國輸美產品關稅由10%提高到25%,將造成中國出口增長大幅降低,中國國內GDP可能再下降1%,影響所及是440萬人將失業下岡。
至於美國最關切的「外商投資法」,儘管最後修法明訂給予外商「準國民待遇」,也強調地方政府不得要求外資技術移轉,但法律採負面表列,且並無明文規範中央政府,仍然欠缺透明性,外資反應並不正面。這也是為何川普表達不滿意的主因。
此外,由於經濟走勢頹跌,引發社會不滿,中國內部集體性抗議事件頻率逐步升高。2018年有關民眾維權活動就包括跨地域的退伍軍人維權抗爭、卡車司機罷工事件、網路借貸集體倒閉事件等。雖然北京不斷投入比國防預算還高的「維穩」預算,甚至引進人工智慧、臉部辯識等高科技技術,以及建立社會積分制度,來強化內部管控與監視,但這股日漸累積的社會不滿何時會爆發成全國性運動,是令北高層最頭痛的挑戰。
最後,習李體制面臨的挑戰來自共產黨內部。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習近平的權威也受到嚴厲考驗。在兩會以前,共產黨內部各派系已伺機而動,準備藉由貿易戰的失敗,在兩會期間將習近平拉下台。以江澤民為首的「反習」勢力已經集結,極力透過廣宣媒體,鼓吹民族主義情緒,要求習近平不能向川普讓步。
一個跡象顯示此一變化。過擒在兩會舉行前夕,共產黨皆會先召開中央全會,確保重大政策方針走向。但今年卻沒有先召開中央全會。這顯示共產黨基層對北京當局的不滿,也意味習近平與黨內高層出現內部分歧,才無法對重大政策進行決議。由於習近平已經集權力於己身,中國中央政治局也沒有集體決策權,未來任何風吹草動,千夫所指就是習近平平。習近平的威信可能因為處理社會經濟問題不當,或是因應美中關係不夠強勢,進而權力遭到削弱。
也因為如此,外界更應關注習近平處理國內外挑戰的手法,包括他會否藉由操作新疆、台灣與南海議題來轉移內焦點。習近平在年初「告台灣同胞40周年」談話已強勢標誌統一路徑圖,也向台灣政黨表明所謂「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和「一國兩制」,台灣總統與國會選舉已經進入初選白熱化,朝野政治人物更應謹慎因應習近平統戰與威嚇的兩手策略,同時確保在中國台商利益與台海穩定。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