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改編自《逆轉人生》電影的真實故事《活個精彩》(The Upside)在美國上映,就像近年許多美國電影,無論劇情所需還是意在言外,常會刻意滲入一些「中國元素」。《活個精彩》無涉劇情本身的橋段之一,就是男主角的太太為了培育孩子未來競爭力,特別要求兒子學寫中文,中文字習字本在電影中一閃而過,關於它的短短兩句台詞就是,爸爸:「是你媽要你學中文的?」兒子:「媽媽說中文很重要。」
電影穿插反映普羅大眾的生活現實,哪怕只是劇中的一晃眼,也能營造出和觀眾間的親切感。當下情境,中國的國勢與日俱增,美國人過去常以西班牙語為個人增補的第二外語,唯今,倒是有不少美國人將中文納入自己成長的重要課程。只是中文語法、發音和字詞結構迥異,較之拉丁語系的距離又更遙遠,美國人學中文,一時還未能蔚為主流;但電影裡的那段父子對話,聽在不少美國人耳裡應該是有其共鳴。
因為中國,美國校園裡,已不再有人會懷疑「學中文」這回事,它也正從增廣見聞、豐富人生的生活旁支,走向有意義、有目的和有系統的正式教學。被諷為「文化特洛伊木馬」,由中共高層主導大肆向外推銷的「孔子學院」,儘管在全球各地備受爭議,但就它「學中文」一環,還是頗受強化技能教育的美國父母歡迎。
5月初,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透過孔子學院,舉辦了一場名為「漢語橋」的學生中文比賽,由孔子學院推薦選手參加。比賽方式主要為自訂題目進行中文演說,當天「參賽者」(其實比較像是表演者)的講述題目,則包括「我的漢語夢」、「和中國朋友一起散步」、「從仁愛看天下一家」、「火辣的成都」,還有「與中文結緣、與世界相連」。此外,另有包括京劇表演、書法繪畫、琵琶獨奏、中文流行歌曲、自編說唱和中文詩朗誦等等才藝表演。(以下影片非今年比賽畫面)
中國官方在活動上的致詞自然是勉勵與會者:「中文是一項越來越實用的重要技能。學好中文,不僅能打開體驗和瞭解中國的機會之門,更有助於參與全球發展、為中美兩國相互瞭解和交流貢獻力量。在中美兩國經貿、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正當其時…」
對一般美國人而言,透過「學中文」而認識的「中國」,無論文化上、歷史上或現下種種,其實已足堪運用,學中文就像當初他們學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或日文一樣,目的並沒有特別不同,透過語言學習而對其語言使用國所產生的認識和理解,倒也未必會左右他們對這些國家原有的基本認知(但出於先喜歡一個國家再喜歡它語言的人性心理,好感必然是更多的)。
有別於美國研究中國議題的智庫、學者、政府官員、專家等,「中國」對普遍當地人的意義,以及看待中國的角度和面向,其實也僅止於日常認識就已足夠。
正如曾在2007年,以步行方式從北京走回德國,而後寫下《徒步中國》(The Longest Way: 4646 Kilometer zu Fuß durch China)一書的作者雷克,將個人深入踏足中國的每一寸土地,描繪得活靈活現,洋洋灑灑數十餘萬言,從北京到新疆,簡直就是現代版馬可波羅遊記。透過書中驚人的敘事技巧和細緻的戲劇表現手法,一個歷史悠長、地大物博的國家形貌頓時躍然紙上。作為一冊怡情的讀物,它當然具有可讀性。
話說回來,無論是寫有《徒步中國》的雷克,還是在「漢語橋」用中文演說參賽的美國學生,也許他們只願意,或者說只有興趣透過這類心理負擔較少的方式去認識中國,而事實上,就他們來說,面對一個遠東的巨大市場、崛起國度,確實沒必要自我加諸過多的壓力,何況多數人尚有來自自己國內的挑戰和慾求,根本無暇關顧中國的其他。
正因為他們皆是「外國人」,在面對「屋子裡的大象」,當然有條件那樣地抽離旁觀,表現得好像很理智、很客觀、很有遠見或是很實際的現代人樣子。台灣人當然也不是不能這樣做,但就算試圖如此,彼此真正的心理狀態,和那些外國人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雷克橫渡中國戈壁時,雖然見識到獨具特色的人文景面貌,卻因為環境相對惡劣,因而在一段落的開頭寫下一句:「我很高興自己到這裡只是來玩的。」假若他更深刻理解中國,諸如「紅色滲透」、「新疆思想改造營」、「西藏問題」、「香港反送中」、「思想嚴管」、「網域封鎖」乃至極權國家種種顯而易見的表徵,他應該會更加慶幸自己能如此自由來去中國。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