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年對截斷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非常積極,如今在時機上的選擇,早沒有「中共打壓台灣成民進黨選票提款機」的傳統顧慮,包括接連取走索羅門、吉里巴斯,除讓中美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抗衡更加檯面化外,習近平也確實是在20大前,正一步步對「解決台灣問題拿出成績」,以此對個人當初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有所交代。他想做的絕對還更多。
2018年,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致同意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的憲法修正案,於此之前,曾有中國涉台學者以「日漸異化的中華民國論述」為題,從「中華民國」和「台灣」的交疊演進,導出「中華民國問題的處理,畢竟是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繞不開的議題」。
這份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刘佳雁所做研究,將中華民國從兩蔣時代的界定,逐步研析至馬英九時代所代表的意涵。他的看法總結是:
「中華民國是台灣」已經成為台灣社會最大的公約數。因此,大陸方面現在面對的「中華民國」顯然不是頂著「中華民國」旗號的地方統治當局,它帶著台灣政治變遷過程中「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強化的深刻印記,從政權的產生和施政作為無不體現出非常強的「主權」色彩和台灣屬性,「中華民國」實際上只是一個招牌和門面,而其底色就是「台灣」。
這樣的「中華民國」一旦固化,不僅將進一步嚴重侵蝕台灣島內的「中國認同」,更將對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造成深遠的戕害。但是,「中華民國」問題的處理畢竟是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繞不開的議題。我們討論「中華民國」問題的目標無非就是要突破兩岸政治僵局、解決兩岸固有的歷史分歧,並實現兩岸的最終統一。因而,對於「中華民國」問題,我們既要尊重歷史,同時也必須尊重兩岸當前的現實。在這個前提下,筆者認為處理「中華民國」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兩岸協商談判,首先就是要將「中華民國」的內涵重新拉回「中華民國」等於「中國」的大框架和「法統之爭」中,也就是回歸 「九二共識」的法理基礎和內涵,由此出發,在平等的基礎上去務實探討並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衡諸兩岸形勢,要走到這一步可能會相當困難,但我們相信中國人有這個智慧。
台研所學者一本看上去相對開放的論述,儘管未入中共核心運作要點,但也正因其相對開放,說明了中國之內未必就不會有相對開放的想法,只是以此為對照,那麼習近平固守長久任期後的兩岸作為,就是徹底地朝反方向前進。
「九二共識」成了他口中的一國兩制,一國兩制再進階要往「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推動,於是回過頭看「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對他來說還能存在多少討論空間?遑論那位中國學者筆下的「尊重兩岸當前的現實」,抑或「將『中華民國』的內涵重新拉回『中華民國』等於『中國』的大框架和『法統之爭』中。」當然也就沒有「『中華民國』問題的處理畢竟是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繞不開的議題」這項考慮。透過中華民國連連被斷交,就已證明「中華民國」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所認為的「兩岸關係長遠發展繞不開的議題」,一步步走下去,再來就只剩下台灣在國際上關於「中國台灣」的被更名。中共建政70週年十一閱兵上,現場高掛巨幅「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遺照,中共以此塑造它們才是真正「中國」代表的用意更是不言而喻。
台灣當然可以繼續肯定「台研所式相對開放的論述」,以求得兩岸間可能的想像空間,卻不能不直視眼前現實上的中共真正領導核心,並不擅長用所謂的智慧去思索這位台研所學者所說的「衡諸兩岸形勢,要走到這一步可能會相當困難」究竟有多困難,又或者怎麼解決困難。如果這是一個連「一中屋頂」、「邦聯」、「統合」恐怕都嫌囉哩囉嗦的領導戰隊,是個連回想起馬英九也說過自己是「『中華民國總統』,可以說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也可以說是『台灣的總統』,但不是『台灣國的總統』」都會覺得相當刺耳的黨國政府,那麼,在中華民國如今處境之下,還有誰會是局外人。
借用香港作家顏純鈎對香港一國兩制的觀察,他說:根據香港的經驗,在中共中央眼裡,「一國兩制」可以上下其手,抽象肯定,具體否定,抽去靈魂,留下空殼,外人不明底細,很容易蒙混過關。
同樣的,所謂的「九二共識」早就被亦復如是。至於斷交,只是習近平徹底清除中華民國這個「朝代」的一項具體做法,國際上的動作還多的是,你不在乎,他倒是很滿意自己近年壓縮台灣的多項成果。中共不理會兩岸間諸多平行時空的現實,台灣自己把面對中共的打擊分層切割看待,然後一票人以為可以處在自我劃定的保護區裡,某種程度也是一種昧於現實。
※作者為《上報》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