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衝突後,第一階段的的貿易協議終於在12月13日達成,並預定於明年1月初將簽署。協議內容包含中國同意在未來兩年針對美國製造業、能源業、農業及服務業等行業增購價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或服務;其中有關美國農產品,中方承諾,將在未來兩年增購320億美元,即每年需增加160億美元的採購,這也呼應川普總統在12日宣布第一階段協議包含中國承諾每年購買400億美元至500億美元的農產及能源商品的說法。
根據目前協議內容,美國將無限期延後原定12月15日對1,560億美元消費產品加徵15%關稅的措施;較低的關稅稅率會在明年1月簽署協議後30天生效。同時,美國對另外價值約1,1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由加徵關稅15%降至加徵7.5%。但是,對原先價值約2,500億美元產品所加徵的25%關稅則維持不變。
從第一階段的協議結果來看,大家已發現美國確實在這次的談判獲得勝利,這是因為,5月談判破裂後所導致的25%的關稅稅率沒有取消,15%的關稅稅率也僅減半。換句話說,從五月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的談判不僅讓美國政府課徵更高額的進口關稅,第一階段協議也僅是讓12月15日的關稅政策延後,5月後所加徵的關稅並未取消。
這樣的談判結果不禁讓人好奇,若這樣的協議結果是中國政府想要的,為何不是在5月就達成更好的協議,反而讓其出口廠商負擔更高額的關稅後才妥協。其結果顯示兩種可能性。首先,在前次貿易談判有可能達成共識之際,中國反悔導致談判破裂的結果,恐怕不是站在中國利益極大化的角度來看。其次,中國在五月時仍認為其經濟情勢受美中貿易衝擊的影響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不管是哪種可能性,當出口動能遭遇美國高關稅的衝擊,出口廠商的獲利必然大受影響,進而導致許多體質較差或利潤不高的中小企業慢慢倒閉,時間拖得愈久,倒閉的企業家數愈多。企業的融資將逐漸出現問題,銀行被倒帳的風險也愈來愈高。中國企業違約的情況已陸續發生,例如,12月6日中國國企上海國儲聯貸4億美元案瀕臨爆雷邊緣,本月12日,天津市政府全資所有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天津物產集團宣布對12.5億美元(約378億元新台幣)的美債債券進行重組,是20年來大陸國企爆發最大海外債務違約,加上許多小型金融機構被中國政府直接接管等實例,上述事證均顯示,中國的金融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會日趨嚴重,這也是為何中國的市場利率日趨寬鬆的重要原因。
中國經濟成長會硬著陸或軟著陸的爭論已久,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也已持續數年,但是,過去從未遇到美中貿易衝突,也未遇到中國較大型的企業連續發生違約的情況。若由中國同意較5月不利的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來看,中國經濟下滑的速度可能超乎中國政府預期。在貿易衝突的過程中,遭受損失愈大的一方愈需要盡快達成協議,且可能是對自己不利的協議。儘管如此,在無法達成協議會落入更不利的情況下,僅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由於台灣與中國過去經濟的相互依存度極高,因此,中國經濟的下滑必然會讓許多過去以中國出口為主要獲利來源的廠商受到傷害。若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則部分台灣企業受到的衝擊與可能帶來的失業,就是政府必須提早因應的。雖然台商回台投資會在未來幾年逐步落實,受中國經濟直接衝擊的廠商與勞工仍不容忽視。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