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補助 如承擔當年手塚開山劈石必要成本

鄭立    2025年01月23日 07:00:00
如果手塚在六十年代賠了一億,然後就放棄創作,投資者也收手,那之後「漫畫教父」就不會發生了。(維基百科)

最近臺灣的議會有刪減補助的爭議,雖然誰都看得出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補助不是重點政爭才是核心。但也引起了不少關於補助的討論,其中一個說法是,如果那些創作自己沒辦法自負盈虧,只能靠政府的補助過活,沒甚麼人看也沒甚麼人買,那這些作品不見得被生出來的價值。

 

當然這屬於那些說臺灣做不出 3A 級作品補助就是浪費錢的理論,不過要反駁這種理論,不能用「沒有補助我們創作者都要餓死了」的說法。因為他們說的就是,你如果沒有辦法在市場上賺到錢,那代表你市場競爭力不足,應該轉行,他們的意思是你應該直接去從政貪污竊稅買房子當人生勝利組,賣國賺錢過賣漫畫,而不要在畫些沒人買的東西。

 

臺灣的作品市場競爭力不足,正是創作者生計困難,沒有補助的話很多創作者真的沒辦法走下去。這是事實。補助了的作品沒沒無聞,讀者很少,甚至沒有人知道,這也是客觀的。創作是否一個必須的產業呢?坦白說,這世界上大部份小國的創作界都沒甚麼市場,對臺灣經濟而言沒去到臺積電那麼必要,雖然某些人在反對創作補助的人也很討厭臺積電。網絡上自然也不乏覺得你沒辦法造出龍珠那種大賣的東西,你就他媽的不要畫漫畫的酸民,把本土的創作者往地上猛踩。

 

缺點我都幫他們講完了,這表示我們並非不清楚上述的情況。

 

反過來說,有些朋友會主張,我們做創作的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賺錢,做文化做藝術本身就很酷很有型很有意義,你們政府應該付錢養我們當文青。這種理論我也不會同意,我是商人,我認為文創產業是令自己可以從市場中賺錢是天經地義,而且是必要的。

 

原因是,孤芳自賞的東西只會被遺忘消失,經市場的力量才能夠讓文化真的可以繁榮起來,構成強大文化的影響力,龍珠與美少女戰士對全球文化的影響力這麼大,就是因為他們很賺錢,賺錢才能夠驅使玩具,週邊,同人,網絡主播等人依附,以更多的力量幫你把影響擴大。一輩子的收入大部份都是靠政府補助的創作者,最終也不會對人類文明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文化作品能去到少林足球,英雄本色,美少女戰士與龍珠那個程度,是直接可以為國家賺取外匯,吸引旅客,而且有益國家的聲譽與得到外國的尊重,其價值絕不下於文物國寶。

 

但即使只有在國內風行的作品,例如老夫子,蔡志忠,艾雷迪,火鳳燎原之類,也可以增加內需市場,增強本地的文化認同感,建立社會的集體回憶,對青少年寓教於樂,使人們更珍視自身的社會而保護他。

 

我作為一個香港人,當初會對臺灣產生好感與興趣,不也是因為我看了很多臺灣的作品?那時候我在香港的圖書館,看過蔡志忠的大醉俠,李鴻欽的狗臉的歲月,張雨生的大兵日記,任正華的修羅海,麥人杰的漫畫,玩過軒轅劍,天外劍聖錄。所以才會讓我有興趣想要去臺灣看看,見識一下能生出這些好東西的是怎樣的地方。

 

大陸不少人對臺灣抱有好感,也是因為他們在童年時少年時從盜版玩過的臺灣遊戲中,保存了不少令人懷念美好回憶,這些都是那些過去創作者們的功勞。他們雖然可能沒賺多少錢,但是他賺得了外人對臺灣整體的好感,好奇心與友誼,受益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整個社會而已。

 

創作行業之所以不賺錢,是因為他沒辦法很有效的將所有利益,都保障給從事的人手上,除了一個無力的著作權外,多少利益是被不同國家的盜版商,網絡企業等分走了。創作者們艱苦,並不是因為他們沒創造價值,不重要,而只是不是所有工作都像炒房一樣,能夠把所有利潤盡歸自己口袋而已。

 

文化就如水土石油一樣,是屬於整個有惠整個社會國家的資源,創作者是生產資源的人,他們貧窮,只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的配套未成熟。就像有些國家有石油,卻沒有煉油工業,更沒有塑膠等工業,因此資源沒辦法盡收為利。

 

日本的動漫之所以能盈利,是否在畫功或故事真的無可能敵?其實去到當代,各國的漫畫家,創作出來的東西已不下於日本。美國的 My adventure with superman 看起來就很有日本的風味。

 

分別只是日本作為先行者,他的產業配套完整而成熟,他有全球的翻譯行銷網絡,有全球的品牌,有動畫公司,有行銷商,有各地的代理商,有成熟的編輯體制,有一群長期而量大的雜誌訂閱者,有與影視界合作的渠道,有願意播的電視臺,有能夠快速商品化的熟練玩具廠商,有到處都是的週邊銷售店。這個完整的產業鏈,令即使水準不算特別出色的作品(例如咒X迴戰或者出X女友...),都能夠成為全球皆知的品牌,而臺灣就算你做出同樣水準的作品,下一步... 你得靠自己。以上的幾乎大部份都不存在。

 

而產業鏈是無法一次得標的,只能慢慢的建立起來,這可需要冒風險的。日本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做得很好嗎?不是,今天我們講手塚治帆是漫畫之神,他起步的時期,世界的動畫卻是美國的天下。手塚治帆小時候因為戰爭而禁止看美國動畫,而接觸的動畫,是來自哪裡的?中華民國,那就是 1941 年的鐵扇公主。當年的日本就是像臺灣一樣,產業一無所有甚至比鄰國落後。手塚想做動畫不是因為容易,他就像各位克難的創作者一樣,由感動開始想要變成現實。

 

在手塚的時代,他是非常克難的,因為資源不足,所以他用比迪士尼較少的格數做動畫,多少被認為是一種次貨。手塚還被罵是日本動畫師薪水低的罪魁禍首。即使如此,這也搞到六十年代的手塚負債過億日元,為了逃債差點要逃亡來臺灣。日本動畫是去到七十年代慢慢出運,因為日本變得富裕,電視變得普及,新生代的兒童又多,玩具商發現大有市場,之前前輩克難下成就的動畫產業,剛好能推銷玩具而迎來了春天,產業鏈也因此走向成熟,這去到九十年代,開始征服北美市場後,就成為了全球性的文化。

 

日本今天的繁榮,背後可是長達四五十年的生聚教訓,由大量前輩當年辛苦植樹,今天後人乘涼的結果。如果只看手塚在六十年代賠了一億,覺得日本人就贏不了迪士尼,你手塚學甚麼人搞動畫你回去當醫生吧,投資者也收手了,那之後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事實上手塚之所以可敬,在於他真的沒放棄,他放棄也很合理對吧?甚至有些人欠了一億的債,直接就結束生命了,但他就是咬著牙走過去,最終他也不是最賺錢的人,但是他走了最難走的路,之後的人才那麼賺錢。

 

可能手塚賺錢,並不如咒術迴戰多,那代表咒術迴戰的成就與重要性大過手塚嗎?有時付出最多最重要的人,不見得是得益者,而只是因為他選擇了做困難的事而已,當成功時,這些賺最少錢的人,反而是最重要的。沒有當年五月花號那個死了很多人而且不怎麼樣的殖民地,今天就沒有全球最大的帝國;沒有那個端盤子的孫中山,之後也不會有中華民國;賺最多錢只是代表站在受益者的位置,但製造受益者位置的,又何嘗是最為取利的人?

 

如果連日本動畫都要有手塚負債,我們就知道,這個開路工作,靠的就是十分有勇氣與執著,而且是能夠務實的看待錢之餘,卻不會將賺錢放第一位的人。這樣的人是需要一些援助的,雖然你援助了的不見得就是手塚,但手塚如果存在,就在這些人當中。

 

今天政府予的補助,也不過是承擔了當時手塚的工作,那只是一開始開山劈石的必要成本,這世界上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情。那些能夠立即就賺到很多錢的事情,例如炒股票,炒房子,收租,不需要政府介入,大家自然會嗅錢而來。但是那些需要長期投入的事情呢?例如長期的科學研究,太空計劃,疫苗開發,文化發展,補助之所以存在,也不過是政府協助走這段難走的路,以便慢慢的完整產業鏈而已。重點是大家真心要走這條路,為未來的成就打好基石。

 

當然,如果打算永遠不走出臺灣,只是想政府養自己一輩子,那當然是不對的。如果有這樣的人,你要指出來說他米蟲,我沒意見。但不能一竹竿打一船人。不能因為不能賺大錢,就認為社會的健全發展沒有價值,至少比起鼓勵人人去當房東收租有價值。

 

錢不是財富,在這些工作中,所孕育出來的各種技術,know-how,商業網絡才是財富。保存技術,以及學會更多的技術,與各國建立更多的商業連接,並將產業繼承下去,這是現代國家應該做的事。如果一不賺錢就全部打掉讓他消失,最終產業變得狹窄萎縮,這只會犯魯梁亡國的錯誤:當年的魯梁,因為最賺錢的是做絲織,所以把所有產業打掉只做絲織,最後在市場改變絲織賣不出去時,整個經濟就崩壞而亡國。只看眼前的錢,可是滅亡之道。

 

今天他不能賺大錢,不代表未來不能。美國拿到亞拉斯加時,也是賠錢養的,誰知道將來他的石油對美國那麼重要呢?更不要說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的新疆省還是要補助才經營得下去的,所以新疆建設兵團是一群要飯的?覺得補助是要飯的朋友,有種就去大陸跟北京政府這樣說。那叫長期打算,看不懂的人只是自己目光如豆。

 

拿到補助也不是吃香喝辣的,只是讓那些人能活得下去,繼續走而已。而真的要過得好,錢還是得從市場中取得,但這需要的往往並不是創作者自己,而是建立起一整個創作者合作的網絡,從出版社,編輯,行銷商加起來才能達成的。政府分擔一些成本,只是為產業提供槓桿,加速這個事情的進行。

 

利益申報,我沒拿過臺灣政府的補助,也不期望臺灣未來有任何一分補助落在我手上,而我有投資創作而且從海外市場賺錢。所以我這些話,單純是站在一個喜歡臺灣漫畫的香港消費者立場說而已。(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原標題:補助是為了國家社會的長期打算)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