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以當年(1991)捐贈給北藝大的一批視聽圖書館史料為緣起、特地籌畫舉辦了一系列(共四場)別開生面的黑膠唱片講座。其中一場由資深愛樂人暨作家吳鳴(本名彭明輝,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與專研台灣文學的黑膠藏家石牧民進行對談,吳鳴教授並以「滄海之粟──未來的聲音養分」為題撰寫一段備忘錄(講稿)作開場:
「洪健全基金會舉辦黑膠唱片講座,緣於1970年代到 1988年之間林宜勝先生擔任洪健全基金會視聽圖書館主任。林宜勝主持館務下,逐年購置國際大廠如 DG、DECCA、EMI 的古典音樂,世界音樂、歐洲的早期音樂和台灣當代音樂家的黑膠唱片也在收藏之列。」
「近萬張的收藏,挑選眼光精要獨到,範圍領域也廣」,吳鳴教授表示:「林宜勝和柯逸郎(國內著名音響界前輩,對音樂與音響有獨到見解)是好朋友,柯逸郎醫師常說:林宜勝學問夥飽。」
話說1975年9月,「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費時二年籌備、台灣第一座最具規模的音樂專業圖書館「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在台北市南京東路正式開館(1977年因擴大規模,搬遷至台北市中華路),草創初期由該基金會執行長簡靜惠兼任館長,並找來台大外文系畢業的林宜勝(1938〜2011)擔綱主要規畫,至1979 年由林宜勝接任館長。
與此同時,林宜勝更首開風氣之先、陸續翻譯了Roy F. Allison著《高傳真音響系統》(High Fidelity Systems,1975年1月出版)與Edgar Villchur著《再生音響》(Reproduction of Sound,1975年8月出版)。此二書皆由「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發行,亦為台灣戰後最早問世的中文音響專業書籍。
除此之外,早昔在那個西方古典音樂資訊普遍不足的年代,林宜勝也是台灣第一個翻譯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Pablo Casals)傳記《白鳥之歌》(1973年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的先行者。
據悉,林宜勝出生於花蓮地方望族、家境富裕,自幼即隨名師鄭有忠(在屏東市區)學習小提琴,亦為早期「有忠管弦樂團」團員。就讀花蓮中學期間,深受音樂老師郭子究的影響,從此開啟了音樂方面的志趣,並與李忠男、李豐盈等花蓮在地愛樂友人合辦「洄瀾管弦樂團」(1959年)。大學時代負笈北上進入台大外文系,頗具語言天賦的林宜勝,外表高高瘦瘦、與生俱來一股深沉斯文的內斂氣質,彷彿永遠在思考什麼人生大問題似的,除了原本嫻熟的英文之外,亦以德文為第二主修,並且還不斷自學進修日語,課餘經常大量閱讀文史、音樂、藝術等各類相關外語文獻,同時也參加日籍教授高坂知武(1901〜1997,當時任教於台大農工系)組織的「台大管弦樂團」,擔任首任團長兼第一小提琴手。
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林宜勝曾經在中山北路的「亞洲航空公司」(Civil Air Transport,簡稱CAT)有過一段短暫的工作經歷,後來由於個人志趣不合,很快就離開了「亞航」,轉而投入深耕音樂領域。
1966年7月,由劉志雄擔任主編的《愛樂月刊》(1966年3月創刊)在發行第四期之後,因寫手群紛紛出國深造,使雜誌編務深受影響而陷於停頓。由於這份月刊沒有編列稿費,甚至連編輯工作都是無給職。因此劉志雄便趕緊透過其私交人情關係,接連邀請了陳義雄、林宜勝、陳禮輝、施炳健等四位愛樂人士,以擔任執行編輯的名義來幫忙寫稿。及至1967年1月,《愛樂月刊》終於順利發行第五期,林宜勝也開始使用筆名「卡茲」(此即日文「勝利」かつ的發音katsu)翻譯連載英國作家亞伯特.坎恩(Albert Kahn)著述〈當代大提琴泰斗―帕布洛.卡薩爾斯口中的悲歡歲月〉(Joy and Sorrows Reflection By Pablo Casals)系列文章,並以筆名「雪梅」撰寫「Hi-Fi 漫談」音響專欄。
1973年9月,「志文出版社」將林宜勝在雜誌連載的卡薩爾斯口述傳記譯文集結成冊,以《白鳥之歌》為書名發行單行本。此外,早年林宜勝還曾經著手翻譯了蘇聯作曲家蕭斯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的回憶錄《證言》(Testimony:The Memoirs of Dmitry Shostakovich),據說原已在80年代中期完成譯稿,但因找不到出版社願意出版而只好束之高閣(彼時戒嚴年代台灣政府對於蘇聯共產國家的當代音樂人物仍是相當敏感)。來到1982年,也是《白鳥之歌》再版的那一年,時任藝專音樂科主任的李振邦神父慧眼獨具,特地邀請林宜勝每個星期六早上來給藝專(音樂科五年級)學生講授一堂史無前例的新課目「音響學」。
「記得他剛到學校上課時,音樂科的所有學生都對他非常好奇,這位老是穿著Polo 衫、牛仔褲,煙斗經常不離手的『型男』老師到底是何方神聖?」昔日就讀藝專的小提琴家林暉鈞回憶起當年林宜勝上課的情景:「相較於藝專其他課程大都是填鴨式,林宜勝的出現打開了我們的眼界,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他會主動丟一些問題出來(比如小提琴的F孔是用來幹嘛?),讓我們自己思考之後去找答案。」
有趣的是,當初這些學生完全沒有科學基礎、也根本不懂什麼是音響學,還以為是講錄音播放器材,直到上了林宜勝的課之後才知道,原來這是一門介於科學、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廣博學問。
1988年,就在「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結束經營、林宜勝離職之後,早年曾經受邀在該圖書館內舉辦講座活動的劉岠渭適值接任國立藝術學院(現已改制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長,於是便聘請林宜勝來北藝大開課-講授「音樂文獻選讀」,頗受好評。後來他也陸續在東吳大學兼課,加開「音樂欣賞」(大一選修)和「音響學」(大三、大四為主選修)等課目。劉岠渭指出,林宜勝為人十分溫暖,充滿赤子之心,愛音樂、懂品酒、愛抽菸斗,備受學生喜愛及樂界敬重。
※作者為作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