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視聽圖書館」到「音樂廳」 ──兼融音樂與音響學的林宜勝(二之二)

李志銘    2025年02月08日 07:00:00
1977年因擴大規模、搬遷至台北市中華路的「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圖片來源: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

環顧林宜勝一生的音樂生涯,除了從事翻譯撰稿、在學校兼課教書之外,又於70年代初期參與籌備「洪建全視聽圖書館」,負責主要館務乃至擔任館長一職,直到1988年結束營運為止,可說是他付出極大心力、任職時間最長的一段工作經歷了。

 

過去在那個音樂資訊相對匱乏的時代,「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尤其扮演著替民間愛樂人士開啟「音樂之窗」的重要角色。

 

「記得專二(1982)那一整年,幾乎每個禮拜都固定去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報到,每次都會待到晚上才回去」,當年曾受教於林宜勝的小提琴家陳昭佺回憶道:「那時候三樓是聽黑膠,一個人一張小桌子隔間,你把目錄從抽屜拿出來,然後把號碼寫給工作人員,他們就會幫你播放唱片。那些唱片都是林宜勝親自挑選、購買,他的辦公室在四樓,我是專四(1984)開始練「展望」的時候(當時有個「展望弦樂團」,一直在「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場地練習),才有機會到四樓去。」

 

接任「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館長,規劃編目系統、豐富音樂館藏

 

自從創館以來,「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為了讓民眾更有效率地查詢資料,並將所有館藏唱片進行系統分類及編目,林宜勝還特別安排「出國訪查」,於1980年夏天陸續參訪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洛杉磯分校圖書館、北德大圖書館、紐約市立圖書館、華盛頓圖書館、波士頓圖書館、北部伊利諾大學圖書館、加州分校圖書館、哈佛大學內的燕京圖書館、芝加哥博物館、日本民音圖書館、韓國文藝振興院等地。

 

林宜勝從這些圖書館觀察到,在美國的大學圖書館與其他地方的圖書館皆有統一編號,這樣就可以讓所有資料彼此相互流通,另外他也從「日本民音圖書館」獲得一些啟發:按照唱片的收藏順序來編流水號,便能將整個影音資料透過最簡便清楚的方式來整理。

 

值此,在當時尚未有「電腦檢索」的年代,「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針對書目卡的分類內容做得相當細緻,每一張唱片要編四種索引,可以按作曲家、演奏者等來檢索,這些全都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來進行編目製作。翻閱2010年葉瑩瑜撰述《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音樂推廣與社會意義》這篇碩士論文,其中有一段訪談林宜勝本人如何收藏圖書館內音樂資料的珍貴紀錄:

 

「我們所經營的圖書館是從零開始,在一張黑膠唱片都沒有的狀況下開始經營的,圖書館在開幕前花費二年的時間籌備,我每天去四個小時。由於當時的圖書館,非書類的館藏很少,為了要豐富圖書館內的音樂資料,我們錄製電視台的音樂節目,並且取得中視、華視等電視台的同意才錄製。此外,民間要進口黑膠唱片也必須經過新聞局同意,那時正處於戒嚴時期,共產國家的音樂不能進來;但是在1975 年以後,如果這個作曲家死亡,則可以進來。我記得,我們第一批唱片no1〜13 是來自芬蘭,這是我們據理力爭才得到的。.....我們只是單純想要努力收集音樂而已,卻一直受到新聞局的關注,因為法令的關係,讓我們受到很多限制,只是進口一些黑膠唱片,就會有新聞局的人來查問,後來我要出國去訪查國外圖書館,簽證也很難下來,所以當時真的做得很辛苦,因此才更突顯出『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可貴及價值。」

 

當時在林宜勝的規畫下,「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收藏了許多來自國外的重要有聲資料,包括專門致力於錄製美國當代作曲家錄音作品的「CRI」唱片公司(Composers Recordings, Inc.),以及「路易斯維爾管弦樂團」(The Louisville Orchestra)所屬基金會委託作曲家創作、由該樂團進行世界首演的所有錄音資料等,「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全都完整蒐羅在列。無論就整體藏量或品質方面,皆遠勝於國內任何音樂科系的館藏。

 

1988 年底,「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正式閉館,三年後(1991)將多年所蒐集的音樂資料、視聽圖書器材捐贈給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實踐「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與時代精神

 

就音樂人的「時代精神」而言,出生於日治末期的林宜勝(1938〜2011),每每不禁令我聯想起與他同時期的李哲洋(1934〜1990),兩人的知識養成背景相當類似:具備語言天賦、懂日文、熱愛閱讀、均曾投身雜誌編務,以及奉行「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育理念等。儘管終其一生沒有取得音樂科班的正式學位,許多關於音樂方面的廣博知識全靠自學,在昔日資訊匱乏苦悶的戒嚴時代,對於熱愛的事物始終保持著永無止盡的求知熱忱。

 

2021年8月,就在林宜勝辭世十年後,在小提琴家林暉鈞的統籌連絡下,號召了一批當年曾經親炙受教於林宜勝的藝專學生-包括小提琴家陳昭佺、譚正等人,大家一起盡心盡力,共同整理林宜勝生前在士林故居珍藏的1500張黑膠唱片,並透過新北市前文化局長蔡佳芬的居中牽線,因而得以完整捐贈給以「黑膠唱片」為特色主題的「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南區分館」進行妥善保存和運用,部分書籍則交付「國家圖書館」收藏。

 

深受林宜勝人格感召的林暉鈞,還特別為此寫下了一段緬懷恩師的誌念感言〈記林宜勝老師唱片捐贈〉:

 

「他會說五種語言,閱讀七國文字,演奏、教導、製作、修理小提琴,翻譯過德文詩以及好幾本已成為經典的英文書。他是巧手的木匠,所做的家具與室內裝修,連專業師傅都讚嘆不已;他設計並親手製作零件,解決了音響器材公司都束手無策的難題。他是個像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一樣的『文藝復興人』,學科間的分界,知識與工藝間的壁壘,在他身上消弭無蹤。」

 

林宜勝住家三樓親自裝潢設計的書房工作室,許多學生只要一有空就會相約來這裡聽音樂、聊天。(圖片來源:陳昭佺提供)

 

正因林宜勝的深厚學養和人格風範,每每帶給一眾年輕學子極其深遠的影響,包括在音樂專業以及待人處事方面,許多學生即使在畢業之後也都會一直跟他保持連絡。誠如小提家陳昭佺便經常懷念起那段時光:「我們畢業以後最常去他家頂樓的工作室,就在外雙溪士林官邸附近的福林路巷弄內,他家三樓是加蓋的,所有的室內裝潢、櫥櫃、家具、音響空間都是他親自設計,就連磚牆也都是自己動手砌的,我們這些同學只要一有空就會去那裡聽音樂、聊天。」

 

精通音響學理、擅長木工裝潢的林宜勝,不僅曾協助規劃建華金控大樓內的「建華表演廳」、位於中山南路的「長榮交響樂團」排練廳、「十方樂集」音樂劇場的「瑪多咖啡小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展演藝術中心音樂廳」等表演場地,甚至還將自家三樓(加蓋)斜屋頂空間親手打造成了一處可供聆聽音樂及閱讀-號稱具有「黃金比例」的音響房,此處還能夠把所有收藏黑膠唱片都嵌進去牆壁的櫃子裡,同時也是擁有全套車床設備工具可供修琴、製琴的書房工作室。

 

想當年,有不少曾經受教於林宜勝的音樂科系學生,三不五時便會跟同學相約來到老師家串門子,沉浸在滿屋子的書籍與黑膠唱片,以及淡淡的啤酒(紅酒)和(菸斗)煙草味當中,彼此「盍各言爾志」暢聊未來人生方向,抑或熱情隨興地談天論樂、把酒言歡。對他們來說,這裡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永遠也挖掘不完。

 

2016年,昔日藝專學生、現任「巴赫納利亞台灣室內樂團」團長黃義勛為了紀念已故恩師林宜勝,特地將位於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110巷8號12樓)一處新建的表演場地命名為「Katz Hall表演廳」。

 

2021年,負責統籌整理林宜勝生前遺物的林暉鈞,更將昔日留存在書房裡的這些製琴工具和修琴時使用的剩餘木材,製作成了幾個展示櫃,連同捐贈的1500張黑膠唱片,一同安置在三重南區圖書館供大眾展覽、研究學習之用。

 

※作者為作家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