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物館均面臨年輕人參觀退潮難題,故宮為實踐年輕化政策目標,日前籌設「兒童暨青年事務推動諮詢會」;另故宮南院開館第二年人潮退燒,邇來有檢討聲起,但彼岸的博物館熱卻火紅,消長之間,諸等課題值得探索和省思。底下歸納幾點觀察,共思如何吸引青年眼球,提升博物館營運之道和普及藝文美學教育。
一、「文化X綜藝」走進生活,感知國寶:去年12月3日北京央視㩗手包括北京故宮在內的九家重點博物館和知名演員,重磅推出被定義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的《國家寶藏》,由各博物館遴選出三件文物,以紀錄片、真人秀及戲劇等多元形態介紹文物,成功擾動各個社會圈層,將觀眾目光聚焦在博物館和寶物的話題上。
院(館)長講解歷史,結合明星演繹故事的綜藝節目一開播,古物的前世彷彿重生,鮮活、親和且有感染力,直把難懂、難親近又嚴肅的古文明櫥窗,變身為走進胡同百姓家的客廳文化。更難得的是讓過去一向對之無感的年輕人也收視並刷版討論,超高評價的口碑,節目於焉爆紅發酵,讓文明遺產甦活過來,和世人四目相交相談。
在此之前,2016年名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已席捲一陣風迷寶物的潮流,吸引1萬5千名大學畢業生報名修復員的甄選。在《國家寶藏》後,《如果國寶會說話》、《贏在博物館》、《穿越吧少年——愛上博物館》也相繼上檔,持續保溫延續鼓舞著眾人走進博物館。
二、「互聯網+」與「微紀錄」相乘的綜效:今年開演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模式,及掌握當下忙碌生活的零碎化時間特性,以五分鐘的「微紀錄」推介一項國寶,同時透過「每日故宮」APP放送圖文並茂的藏品訊息帶動瀏覽彌封已久文化歷史扉頁的風潮。
三、「科技+文化」的有機融合:北京故宮把全部186萬餘件的典藏羅列於網站,讓昔日久窩於庫房難得面世的古物,得以在滑指時一覽無遺。其次,利用超解析度技術輔以人工智慧識別和還原,在不用下載原圖下,在線上便可欣賞高清晰的巨幅古畫。
另外,也嫁接擴充實境(AR)和虛擬實境(VR)體驗,發展零距離接觸文物,掃描牌匾或圖畫即會出現立體文物投影;現也正進行開發第七部VR節目,供觀眾如身臨其境地般,從事沉浸式穿越時空的多重感官體驗,超越現實且展現與古文物活潑互動的樂趣。透過「科技+文化」的有機融合,挖掘文化深厚的意涵,數位科技的技術應用與時俱進,600年的紫禁城故宮,趕上時代潮流再生為數位博物館。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自18世紀末,即透過對社會大眾的開放進行藝術審美教育,影響眾多歐美國家跟進,藝術文化也就成為生活的日常。博物館該發揮普及教育功效,內化美學素養外化為行為,大家才會走進博物館。
同時,貼近生活,讓博物館走進眼球,透過數位科技的創新等作法,都賦予了庫藏在深宮裡的寶物開啟新生命,讓文物成為生活體驗的樂趣,在互動中呈現感官享受,這樣的博物館還會離你的心很遠嗎?
※作者為嘉義縣副縣長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