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教育部正式駁回管中閔的台大校長資格, 筆者當下的反應是:決策者自以為快刀斬亂麻,卻無意間讓自己直面了所謂的灰犀牛──明明是可預期的高風險,卻始終沒有迴避掉。
拔管案最大的問題在於牽動各方的神經太多太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程序瑕疵問題,所以引來國立、私立大學院校協會一致反對,這是最明顯的凶兆,此前偏藍「清流」人物喊話,表態挺管都還沒有這樣的影響力。
隱而不顯的大背景是高教產業化,各校要想辦法自籌營運費用,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教授在外兼職打工,幫母校賺產業回饋金也有了引入「校友代表」進入校長遴選,不須迴避的動機 ── 即便這些東西 在教育部主事者的立場來講,可能已經悖離了國家支持高等教育的原意,都是不合規,不按照程序走,「偷跑」的產物。
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的,在高校產業化之後,籌資能力強的學校很明顯的已經不太顧忌教育部的想法。教育部如果仍以傳統的家長心態,想伸長臂去糾正學校內部的程序問題,就算有心,也無力了。
理想主義當然好,然而現實一點去看,驅動人類行為的最大動力還是在於利益,即使這個利益不只是私人的利益,而是到了一系、一校、一個體系的範圍。
這次事件在眾多政治化色彩渲染背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上述這點,高教產業化導致的尾大不掉,以及教育部不自覺正面衝撞了高教各院校的共同利益現狀。
既然問題實質清楚了,回到施政的層面,可以的話還是因勢利導的好。
柯文哲的話難聽,但也切中了問題,政府在拔管案這點,可以自以為有理得理,放手讓教育部官僚果決處理,卻犯了眾怒,反而陷入了風暴,作繭自縛而不自知。
大方針不變,施政手段其實可以彈性調整,要駁回,要拔管,都已經錯過最佳時機了,管中閔當不當台大校長,終究還是個程序性問題而已,重要,但也不是無法妥協。
更重要的是背後依據的法律、規定要增修,要修正,弄到最後讓對方誤以為「我就是要找你麻煩」,不必要的升高對立情緒,那又是何苦呢?
※作者為教師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