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你該追隨多數人相信的嗎

黃揚名    2018年12月19日 00:00:00

身為一位教育者,特別又是教導心理學的教育者,我最常提醒同學不要人云亦云,面對任何論述,都必須多方評估,再選擇是否要相信這樣的論述。以前資訊量有限、世界變動的步調沒有那麼快,人們只要願意,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去做思辨。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每天面對多到無法處理的訊息量,真的、假的、以假亂真的、以真亂假的都有。面對這樣的狀況,有多少人真的有辦法可以去篩選每一則資訊,在深入思辨之後,理出一個自己認為最真實的論述呢?

 

你如果對這樣的事情感到無力,不要擔心,因為你並不是孤獨的。各式各樣的懶人包、知識型網紅的誕生,就是在補足這樣的區塊,他們嘗試把複雜的訊息簡化,讓你可以搞清楚到底該相信什麼。雖然這些素材感覺上是好的,但仔細想想,其實他們就是在帶風向,希望引導多一點人相信自己的論點。更諷刺的是,有些人以為自己沒有跟著主流意見起舞,就是有獨立思考,殊不知追隨反對立場的一方,也是一種群聚行為,甚至是更糟糕的一種。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很多時候這些非主流的支持者,只顧著批判主流意見的支持者盲從,而自己就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追隨主流的意見。但是,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了,這些叛逆者的行為,其實也是某種群聚行為,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這件事情。

 

我任教的科系,讓我針對這件事情有很好的觀察,因為輔大心理系常常是站在非主流的一方,不論是日日春或是樂生療養院等等。對於弱勢族群被壓榨,我固然是難受的,但我同時也會憂心,當學生們站在反對那一方的時候,他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捍衛什麼樣的價值,還是只是另一種的「主流」追隨。

 

不過,在這個年代,到底什麼是主流?這恐怕不是輕易回答的問題,因為人們本來就容易察覺與自己理念相符合的訊息,再加上社交媒體的智慧運算方式,我們很容易放大一個訊息的聲量。更糟糕的是,同一則訊息很容易在不同管道流傳,如果他們又被重新編輯、換了標題,我們很容易誤以為眾多媒體都提出了某一個論述,然而事實上來源只有一個。

 

我就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人可能都聽過女人一天講的話大約兩萬字,男人一天講的話大約七千字的說法,因為這個描述吻合大家的刻板印象,所以沒有什麼人懷疑,甚至有人因為腦科學專家也這麼說,就更加相信了。但是,各位知道這個源頭一點都不科學,是來自於一本婚姻輔導的小冊子,完全沒有理論依據。不過,只因為一位專家把這個論述寫在她的書中,這個說法就被廣為流傳,而且大家會認定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說法。

 

那我們該怎麼辦?我認為,只要你想清楚了,願意認同哪一種說法,就勇敢的認同,千萬不要覺得認同了就是從眾,就是一種罪惡。但是,如果你沒有想清楚,那麼其實你沒有必要逼自己做決定,畢竟在這思想自由多元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事情並沒有一個真正對的答案,沒有人該被告知,只有某一種信念才是對的。很遺憾的是,社會氛圍甚至你的大腦,都不希望你搖擺不定。我只能說,做人真是越來越難啊!

 

在書中作者分析了為什麼人們會有群聚的行為,以及反群聚的行為,我認為大家若能夠搞清楚這背後的原因,就能夠系統性地審視自己的行為,或許有機會看清楚一些自身行為的荒謬、不合理之處。你若是一個反骨的人,你也可以藉機問問自己,到底你是真的一派清流,還是你其實也是渴望可以帶方向,只是還沒有機會get這個成就呢?

 

過去,我是一個反骨的人,我也鼓勵大家可以勇敢做自己。但是我逐漸發現,這個社會如果每個人都只是做自己,而沒有去思考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那麼是很可惜的。所以,現在的我,其實鼓勵大家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也可以多包容,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或許你也會有不同的發現。

 

畢竟言論自由的美好,不在於每個人都能表達自我,而是在於我們能夠彼此尊重且願意嘗試了解。不論你想當一個跟隨群眾的人也好,反叛的人也好、標新立異的人也好,我都希望你能夠記得,我們沒有任何立場認為別人的選擇比較不好,只要他們的選擇是深思熟慮過的,那麼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

 

※本文摘自《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從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演化生物學、行為生態學等角度剖析群聚與反群聚行為》推薦序/作者為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商周出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