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是空前富饒與絕後殺戮所交錯的時代。在這極端的世紀之中,宛若亞洲的「新.亞特蘭提斯」(New Atlantis,星野直樹語)般聳立、然後又像海市蜃樓般消逝的帝國——滿洲帝國,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它是五族協和的王道樂土?還是被唾棄的傀儡國家?
將猶如雙面神雅努斯(Janus)面貌的滿洲帝國置於聚光燈下的,不是別人,正是帝國親手培育、在戰後日本及解放後的韓國都留下鮮明足跡的兩位人物──朴正熙與岸信介。
身為怪物般的「獨裁者」,並以「馬克白式」臨終結束一生的朴正熙,周遭總是伴隨著鮮血的氣味;而令人懼怕的「昭和妖怪」、被稱為「權勢政治家」的岸信介,甲級戰犯的嫌疑始終是他揮之不去的陰影。
然而,愈是強調兩人的陰暗面,他們光明的一面卻反而愈加閃耀;相反地,那道光芒愈是耀眼之際,深沉的黑暗部分則又愈鮮明。
權力來自槍口。身為「軍人」的朴正熙,懷抱著讓人性感到毛骨悚然的虛無主義;同時他也受到貪得無厭的權力所驅使,本能地察覺到權力的本質即為暴力。即便人生走到悲劇性的盡頭之際,這位「獨裁者」始終也沒有放棄對權力的信仰,名符其實是不帶一絲絲慈悲之心的權力欲化身人物。然而,打出「鋼鐵建國」口號重建國家,並成功推行全民國防、完成「突擊性近代化」的朴正熙,同時也是韓國保守人士心目中「民族復興的先鋒」,至今依舊毫不褪色。
到底哪一個面貌才是真正的朴正熙呢?
在此層面上,「昭和妖怪」也一樣不單純。
深陷於權力無盡的深淵之中,以強硬的執念來實踐國策,並宣稱「錢只要洗乾淨再用就好了」的岸信介,彷彿就像是權力的惡魔化身。不過,正是這位嚴酷的馬基維利主義者,戰前先擔任國家改造的革新官僚,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戰後又成立了保守聯盟,站在最高權力者的地位,才能創造出戰後日本高度發展的經驗,同時也是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的功臣。
如果少了岸信介,我們又該如何去評論戰後的日本?
對於朴正熙與岸信介的評價,人們總是愛恨相伴,至今未曾停歇。直到現在,他們彷彿是長了腳的亡靈般再次甦醒,操控著「獨裁者」與「妖怪」的子孫們(朴的長女朴槿惠成為韓國總統,岸的外孫安倍晉三成為日本首相)向前邁進。
也許是兩人入棺時棺木釘得並不夠牢靠吧?還是將他們棄若敝屣的進步歷史觀,終於導正其扭曲的位置,而從偏狹中修正過來了呢?
解放與終戰後迄今已有六十餘年。以人的一生來比喻的話,可說已過了花甲之年。儘管如此,這相鄰的兩國卻依然無法消除對自身根源所抱持的矛盾心情。如此愛恨交織的情緒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不就是足以被稱為是兩國共通根源的母胎──滿洲帝國──嗎?
讓朴正熙變身成為「軍人」、鍛鍊岸信介成為「政治家」的,都是這大日本帝國的「分身」──滿洲帝國,之後它意想不到地,成為孕育出「獨裁者」與「妖怪」的搖籃。
朴正熙進入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屆就讀(一九四○年四月)之際,岸信介已離開滿洲帝國、回到老東家商工省擔任次官,成為無人能出其右的改革官僚領袖,並指揮著總力戰體制的核心,確立「經濟新體制」。對於曾發下豪語,稱滿洲帝國為「自身作品」的岸信介而言,此時正是期待已久的絕佳時機,將之前在滿洲進行的實驗,轉移到日本國內來建立高度國防的國家。
另一方面,對殖民地朝鮮難有發展機會的的年輕人而言,滿洲帝國正是一個絕佳的「新天地」。當「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已有相當數量的朝鮮人移居至間島、東邊道等地,在日中戰爭爆發之際,人數已達近一百萬人。此外,為了因應日中戰爭,日本也對朝鮮發布了陸軍特別志願兵令,讓殖民地的年輕人得以加入「皇軍」。當時的朴正熙不過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位罷了。
之後,朴正熙以滿洲軍官學校預科第一名成績畢業,又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成為滿洲國軍步兵第八團少尉的「高木正雄」(後來改名為岡本實),此一「滿洲歷練」絕對帶有命運性的意義。
朴正熙不只以「滿洲人脈」為核心的「親日派」來鞏固其「獨裁者」權力的堡壘,甚至過去滿洲帝國的計劃經濟「實驗」,也對韓國的國家發展罩上一層獨裁的陰影。他推行以兵營國家來培育國力,以及全民國防為主的「韓國式民主主義」裡,始終有著滿洲帝國的殘影遺業。
而孕育出此一殘影遺業的,正是一手策劃、推行「滿洲國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的岸信介。
※本文摘自《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前言/作者姜尚中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在日韓國人二代。專長為政治學、政治思想史,特別是亞洲地域主義論、以日本帝國為對象的後殖民理論研究。玄武岩為北海道大學大學院國際傳媒.觀光學院準教授,專長媒體文化研究、日韓關係論/八旗出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