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日前夕,一位認識了20多年的老友,在臉書上貼出了一張國旗照片,照片上的國旗隨風飄逸,但焦點是模糊的,看起來有點滄桑。她寫道,世局變化,台灣人在生活方式、信仰價值已經不同了,但國家的名稱從來沒變過,只叫中華民國……她希望的國慶日是一種屬於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而非集體的惶恐與不安。
老友是眷村小孩,我稍能理解現時的她為何如此感懷,一度想留言:「台灣人其實沒有共同的過去,所以很難有共同的記憶;不過,我們會有共同的未來。」但躊躇再三,還是忍住了衝動。幾年來,我與老友偶爾會在臉書上寒暄,或在對方的PO文按讚按愛心,但知道彼此對政治的看法有些歧異,所以絕不在對方的PO文裡留言。這麼小心翼翼,其實是為了呵護這20多年的交情,生怕一個一言不合,這老朋友就沒了。
以往的此時是「光輝十月」,先是國慶日,接著是台灣光復節,再來是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家家戶戶要懸掛國旗,街道張燈結彩,幾乎被紅色給淹沒,學生們不盡然都懂得這些節日的意義,但一個月平白多出三天假,同樣興高彩烈。但這屬於中華民國的十月慶典,在民進黨兩度執政後逐漸被解構了。台灣光復到底誰被光復?主體不明,廢掉;即使不追究蔣介石的威權殺人記錄,他也絕難稱之為「世界偉人」,「蔣公」誕辰紀念日當然也廢掉。勉強留下一個紀念中華民國武昌起義的雙十國慶日,其蘊義卻也全然被翻新。
很多人都發現這七年來的國慶主視覺完全變了,馬英九時代,凸顯紅色雙十是基調,搭配以「國泰民安」、「攜手同心」、「龍馬精神」的國字,其實是延續自黨國時代的雙十節傳統印象。蔡英文執政後,全然捨棄主視覺紅色基調,從綠色、藍色、金色到橙色,輔以高度設計感的視覺設計,搭配出截然不同的變化。儘管不少人認為這是台灣告別黨國時代,開始往前走;但對許多藍營群眾而言,這是在弱化、隱藏進而消滅他們的「中華民國」意象。
而蔡英文的國慶談話也不斷加入「台灣」元素,台灣媒體每一年都在算蔡英文的國慶文告裡「中華民國」與「台灣」各出現多少次,以此來嗅聞民進黨政府的政治風向。而從2018年首度出現「中華民國台灣」字眼之後,這六個字成為蔡英文兩岸論述的「標配」。今年國慶日,更出現「Taiwan National Day」(台灣國慶日)的字眼,這讓自詡為中華民國擁護者的前總統馬英九期期以為不可,國慶日前兩天還公開發文呼籲蔡英文要改弦更張,別「一錯再錯」。
把10月10日當成「台灣國慶日」的確有點牽強,因為,1911年的10月10日,台灣還在日本的手裡,這個日子與多數台灣人無關,把雙十國慶嫁接成「台灣國慶日」的確有點生硬。所以,不僅馬英九罵,深綠獨派也不滿,認為蔡英文雖然已經完全執政,卻不願「大開大闔」,只在混水摸魚,簡直沒出息到一個程度………
深藍批評,深綠也大罵,反證蔡英文似乎做對了某些事情。事實上,既然民進黨的論述已經從「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到「中華民國台灣」,台灣與中華民國早已密不可分,中華民國的生日當然也可以是台灣的生日。是台灣讓中華民國得以安身立命,是中華民國讓台灣得以民主發展,兩者何必要對立區分。
而如果不喜歡蔡英文的國慶主視覺,認為這是「鬼島設計」,那就努力選舉,爭取更多人的支持,哪一天重新執政了,要怎麼展現你的「中華民國美學」,都是執政者的權力。畢竟,馬英九當年的建國百年夢想家搖滾音樂劇,也從沒問過綠營支持者喜不喜歡。
一年前的國慶日,《上報》社評寫道:「在中華民國台灣化的過程中,有人喜歡中華民國多一點,有人喜歡台灣多一些;有人從辛亥革命起算,恭喜中華民國102歲了,也有人拿1949年斷代,認為『中華民國台灣』72年了,這毋寧是民主台灣的正常現象……台灣大敵當前,如何包容分歧,讓彼此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遠比切割藍綠,在內部找敵人重要太多。」
這段話,希望我那位在「台灣國慶日」感時傷懷的老友能夠看到。
※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