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社會案件發生,人心激盪不安,社會困惑於「為什麼會發生」,卻總是習慣性地快速找答案。於是,媒體開始翻查加害人(或被害人)的家世背景、教育狀況、臉書發文,試著揣測出他為何會犯案?然後開始分析歸納、追究原因,最好能夠再「隱約」地標籤某個特定的群體,讓多數人從中得到「幸好我不是(這群體、家庭背景、教育狀況)」的「心安」,將自己與這悲劇切割,再快速地結案。
例如鄭捷,外界無法理解一個大學生為何會在捷運無目標殺人,於是開始檢視他小讀的學校,查到原來他曾上過軍校(範圍小一點了),小時候還暗戀女同學不被接受(範圍更小了),「於是因此埋下殺人的動機」。而「台大宅王」之所以砍殺想分手的女友,當然就是因為他太「宅」,生活圈太小,根本不知如何排解分手的憤恨。至於日前發生的台大情殺案更讓許多特定團體如獲至寶,「是同志不意外」、「是同志難怪這麼偏激」,說得好像異性戀都不會有情殺,都不會「偏激」一樣。
這種解決問題的手法與我們的教育體系非常相像,它總是教導孩子要快速地找出「正確的答案」,還不容質疑。要會考試,因為考上台大離成功就不遠了;要孝順父母,因為沒有父母就沒有你;要愛國家,因為國家才能保護個人。看到逸出常軌的行為時,我們只被教育要讓自己跟他是不一樣的人就好,因為那是「他者」、「異端」,非我族類;就算他偶爾看起來跟自己很像,也是因為他教育過程或成長背景出了什麼「差錯」;例如他上軍校,或者他一天到晚宅在家裡打LOL,又或者他是同性戀,只要「排除掉」就好。
於是乎,在台大情殺案發生後,傷人的死者張姓同學臉書立刻被灌爆,要他「要死怎麼不自己去死」、「社會亂源,病毒帶原」;殊不知,當一個人決定命都可以不要時,切割汙名鞭屍於事何補?這種事推到極致,就開始株連九族,要兇嫌的父母家人與祖宗十八代出來負責;但兇嫌死者早已成年,他的父母怎麼幫他負責?這是兩個孩子、兩對父母、四個家庭(另有兩名無辜傷者)的悲劇,兇嫌父母為「癡傻」的孩子向傷者與社會道歉,但這個社會還允許這個同樣陷於巨大震撼與悲戚的父母有喊痛的空間嗎?
這個社會總是習慣把問題拉到那個衝動的當下,以為要增加見警率,就可以維護校園安全,防範類似悲劇;但很少人願意細想,一個孩子是如何走到那個毀天滅地的衝動裡,學校與家庭的情感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社會支援系統為何如此乏力?人本來就有七情六欲,在遭遇情感挫折時,會自覺自尊遭到嚴重傷害,自我已不完整,於是自傷或傷人。我們無法杜絕它,但至少希望能降低它發生的頻率。
標籤、切割、隔絕,都無法減少這種事情的發生。老老實實地把一個人當人看,教他怎麼愛人、如何被愛,在他困難的時候接住他,或者讓他有能力面對自己的人性缺憾幽微與情緒的跌宕起伏,這才是台大兇殺案給這個社會的教訓。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