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發生了北一女新生自殺的悲劇,死者的成長歷程、其雙親的背景及教育方式因此被報導出來。我們發現死者的家長管教死者甚為嚴苛,例如觀賞電影後要寫心得報告,甚至要求死者放棄自己想就讀的學校而進入所謂的「第一學府」就讀。其高壓管教看似為造成這件悲劇的主因,然而,若把觀察的範圍擴大成整個台灣社會,將會發現死者的父母和死者一樣,都是名校主義的受害者。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落伍價值觀下,許多孩子背負著沉重的升學壓力,考上好學校、擁有好學歷成了孩子的人生目標。家長們用盡各種辦法將孩子送進所謂的「優良學區」去就讀「好學校」,即使多花兩個小時的車程也在所不惜。
學校原本應是培育孩子學習自主、獨立思考的地方,但是為了就讀「好學校」,學習的目的被扭曲成應付考試。不只是孩子的美術課、體育課被拿去上數學、英文或考試,下課後也不得閒,還得去補習班繼續衝刺呢!這一切,都只是為了考上所謂的「好學校」。
出社會後,「學歷」成了我們呈現在外的第一個形象。學歷是決定我們起薪、加薪、升遷的重要因素,求職時主管會依學歷作為評判我們的參考依據。學歷高的人在職場上比較吃香,若能從名校畢業更是加了一圈光環,因此許多家長想盡辦法也要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就讀。
所以,即使教育部不斷改革升學方案,學生的升學壓力並未減少,因為社會整體對於「好學校」的迷思並沒有改變,這就是明星學校屹立不搖的原因。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已經有些學校因為招生不足需要併校求生了,可是明星學校顯然依舊不受影響。
筆者必須說,整個台灣社會都在追求病態的社會認同。唉,整個社會都迷路了,可不是?
扭曲的升學文化讓父母以為讓子女讀到好學校取得好看的學歷,子女的將來就能贏在起跑點上,所以家長們不只努力提供資源給孩子,同時也更努力施加壓力在孩子身上。孩子從此被塑造成讀書的機器,原本充滿無限可能的腦袋從此如同失去雙翼的鳥。在台灣,學習,不是為了精進知識,而是為了考試,只是獲得更多的資本罷了。
因升學壓力而隕歿生命的案例已經多到罄竹難書,如果整個社會不能放棄對「好學校」的執著,在未來,這樣的悲劇事件一定還會發生。
※作者為諮商工商心理系學生
【編輯推薦】
●戰後最多!德國疏散6萬居民拆二戰未爆彈
●【名人專訪】從《紅衣2》了解社工師 楊丞琳:負面情緒需要排解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