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磨一劍 20億潛艦預算不能刪不能凍

陳政宏    2024年12月17日 07:02:00
明年的潛艦預算僅約20億,但事關計畫的延續與人才的籌獲,不能刪也不能凍。(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最近立法院開始審理下年度國防預算,其中潛艦國造的後續預算受到高度矚目,在野黨國會議員多表達刪除或部分凍結的傾向,表面的主要理由是首艘艦尚未海試,後續艦的建造風險大,宜於首艘艦成功測試後再續造。此論表面成理,實則貽誤戎機,且有害長期國防建設與工業發展。在此提出幾項理由希望各黨立委不刪、不凍潛艦預算,未來能嚴格保密、合理監督。

 

基於潛艦的需求急迫、外購短期無望、研發時間長、技術難度高、整合範圍廣、育才期程久、留才不易等因素,再加上從設計建造到使用維護的整體能量之建立也需要不少時間。所以造艦政策雖可因應大勢變遷而調整,但不宜反反覆覆,預算不可斷斷續續,否則整體能量無法建制起來並長期維持,更無法與民間的傳統與新興科技產業深度鏈結、互助通用。

 

需求急迫有共識

 

首先,朝野早有潛艦需求的共識:從老蔣總統時期的接收美國除役潛艦、小蔣總統時期向荷蘭外購、陳總統時期爭取外購契機,到馬總統任內末期由陳永康上將規劃國造潛艦,甚至科技部也配合於2015年就啟動相關基礎研究,蔡總統任內加速推動IDS計畫,讓首艘海鯤艦已下水,賴總統接續編列後續艦預算來看,潛艦的必要性已反覆多次論證,殆無疑義。大家更可從2022年至今在台灣周邊的歷次各型軍演體會我方強化反艦、反封鎖能力的必要性;而情報傳聞中從2027到2049年不等的攻台時間表,更可證明建立完整潛艦艦隊確有迫切性。如果將來未能有妥善的多艘潛艦部署在南北重要航道及東方海域,現在對潛艦籌獲的拖延甚至停滯、反對,就是貽誤戎機。

 

外購短期無望

          

其次,因為各國政策因素,外購適合我方需求的潛艦短期內並無可能。即使未來有機會外購,外國建造潛艇的效率不可能像過去三、四年那樣日夜加班趕工,對於我方取得潛艦也是緩不濟急。因此,我方能取得數量充足潛艦的最快方式仍是持續、加速IDS的建造與改良。

 

潛艦對台灣的必要性已反覆多次論證,殆無疑義。如果將來未能有妥善的多艘潛艦部署在南北重要航道及東方海域,現在對潛艦籌獲的拖延甚至停滯、反對,就是貽誤戎機。(圖片由軍聞社提供)

 

美國是最可能有意願與能力的國家,但核動力潛艦屬高度機密,不可能供應我方,其產能也已來不及供應AUKUS計劃中的澳洲;若要重啟柴電動力潛艦,不只其軍方反對,所需經費龐大、時間久,我方負擔反而更重,等待更久。其他有完整獨立潛艦技術的民主國家如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瑞典的傳統動力潛艦雖符合我國需求,但國際趨勢在我方需求的短期時程內沒有大幅變動的可能,整艦外銷我國的可能性幾無,有些連技術支援的可能性都低。因此,目前IDS這種多國民間技術專家聯軍技術支援、協助國造潛艦的研究、設計、建造、測試、人才培訓的模式,應該還是短期可見最務實、具體可行,也有利於我國長期發展國防與工業的方法。

 

研發時間長 無需等測試結束才改良

          

即使對於很有經驗的先進國家,新一代的潛艦設計短則需要3至5年,長則十年。這期間需要研究開發的工作頗多,從部分零組件或次系統的設計研發或改良,到整合設計、性能模擬、製造與組裝方式的研擬、測試等等。對後續艦的這些工作其實不需要等於型艦測試完畢且成功後才展開。有些問題、缺失或性能不夠理想的,都可以從得知之後隨即開始。科技研發很需要時間,所以能提早解決的問題即應早點開始,不需浪費時間等待,再擠在一起趕工。

 

由於船舶的各種性能與系統常彼此有關聯,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造船工程的設計是一種螺旋式設計:在一個面向、系統的設計方案暫定後,其他系統或性能可以據此往下推演,但是最後如果有一兩項不符設計目標,則一切設計須從頭開始調整一下,最後繞了許多圈之後才能收斂。這個過程可以靠經驗、模型實驗、電腦輔助設計與模擬加速。因此,如果要等原型艦測評完畢才開始編列預算,那改良設計與建造期程至少會延遲兩年以上,不只貽誤戎幾,更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這也是為何日本的潛艦都規畫成一年除役一艘、開工一艘,每年都可以有機會進行小調整的改良設計;而累積到需要大規模重新設計時,差不多就是十年後的下一級潛艦。因此,設計研發與生產線的機具、人力都能保持一直有工作,又不至負荷過重的良性循環中。

 

技術難度高

          

潛艦的各種技術難度高,不只是因為船舶都由於需要應付風浪、鹽份、濕度的長年挑戰,陸上裝備機具的設計、製造與防護等級不能類推到船用裝備,而且潛艦還因為空間有限、彈性及餘裕低,整個工程的精密度要求都在一般之上數倍,甚至連相關研究的儀器也需高精密地特製。這使得設計與建造的期程都較其他船艦或飛機、車輛要更久許多。

 

而正由於我國盡快可籌獲潛艦的唯一方式是在外國專家指導下自行設計建造,我們對於原型艦性能級品質的期待、或對何謂成功的標準設定,自然不應以先進國家的最新型潛艦為目標,而是訂為能正常操作、取代海龍、海虎潛艦形成有效戰力,性能高於海龍艦一些即可,然後再逐步提高。初期也可想見會有各種缺失,只要能改良、修正都屬正常。在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都是學習的必經之路、後續艦提升的基礎,而非放棄的藉口。

 

整合範圍廣

          

外界容易有的誤解是這些預算是只有「建造」潛艦的費用,其實要讓一艘船乃至一個艦隊正常運作,所需要的不只是船上的種種,整個投資還須包括前後周邊其他許多事項。除了大家可能已了解建造者台船需要新建特別的廠房、採購更精密、特殊的大型工具機;設計與技術研發的協力單位也需要建設或改良新的實驗室、購置研發特殊精密的儀器、培養相關人才、累積經驗;使用方的海軍不只要逐漸擴編、培訓操艦人力,更需要增建維修廠房、倉庫、營舍、碼頭與靠泊設備等。

 

海鯤號進行移置作業,並成功浮在水面,讓現場目擊民眾一陣歡呼。(圖片由臉書粉專IDF經國號提供)

 

所以整個14年2840億元的預算應該視為我國未來首次建構完整潛艦艦隊能力的核心經費,而不是僅為建造7艘海鯤艦後續艦的經費。這些經費除了用於建造潛艦之外,也須用在上述各種面向的提升與整合,牽涉範圍廣,但船隻以外的支援項目都是可有長期效用、外溢效益的,即使潛艦尚未全部造成,也能提供其他對國防或工業發展的好處,故也可提早進行。這正是2015年科技部就提供潛艦相關基礎研發計畫經費的基礎。當時的執政黨即現在的最大在野黨,不會不知此理。

 

潛艦育才期程久:三十年磨一劍

 

十年造艦,至少需三十年育才。造船界現仍未補平實務與研究人才的斷層,十分需要有志青年的加入。海軍及台船也正以極佳的薪水招募未來的工程師,與教授們討論了學生實習、合作授課與研發等等未來各種可能的產學合作與交流。過去8年,在海軍、台船設計海鯤艦的工程師並非只有一群跟著外國技協學習的年輕熱血菜鳥,少數的中高階主管與資深工程師其實有部分是在1990年代各大學造船系畢業,極少數留在造船界發展的中年大叔。他們之中有些曾是成大陸磐安教授1995年起在舟艇設計課名義中,只能紙上談兵教授潛艦概念設計時的高徒,為此刻等待了二、三十年。我們可說潛艦人才的培育是真正的三十年磨一劍。

 

留才不易 預算不可刪

          

由於造船廠的技術工人與工程師往往會遇到特殊的挑戰,某些技能與經驗可能使他們容易被相關產業挖角。因此若未能有長期穩定又有意義、挑戰性的工作,人才流失與反覆培訓的浪費,乃至時程的延誤、經驗無法累積傳承的缺失,都將紛至沓來。

 

潛艦的育才、留才是三十年才能磨一劍的長期工作,而磨刀石與工坊也不是要蓋就蓋,說廢就廢,反反覆覆。這個能讓很不容易培養且極度專業與高階人才能揮灑熱情、發展職涯的地方,需要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在此呼籲朝野各界,務必在考量國家安全且保密的大前提下,長期穩定地支持潛艦的籌獲與相關預算,再合理監督。明年的潛艦預算僅約20億,請不刪、不凍。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系統及船舶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