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心要恢復昔日蘇聯「帝國」榮光的普丁,卻可能已犯下與前蘇聯領導人同樣的錯誤了。
俄烏戰事開打近四週,雙方陣營大打輿論宣傳戰,從烏克蘭戰場上傳出的訊息雖然零碎、片段、真假摻半,但已足以判斷出俄羅斯的軍事科技比之前我們想像的要落後很多,包括無人機+導彈+衛星構成的空中偵察與打擊力量,以及與地面部隊協同作戰所必需的保密通訊設備等等。
3月19日,據報,俄羅斯高超音速飛彈都用上了,顯示莫斯科不僅是軍備質量、連數量也可能不足;或謂軍武輸出大國的俄羅斯意圖是在為新武器累積實戰經驗與紀錄,以利日後外銷?那麼,為何不開戰初始即射個幾發,若證明能夠突破烏克蘭空防系統,不需真的殺傷任何人,只要展現精準打擊能力,震懾與屈服烏克蘭的效用也許更明顯,不是嗎?
然而,軍武科技為何落後?
從十八世紀末以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氣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擴散開始,以農奴制為經濟與社會主體結構的沙俄就是科技的落後國。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沒打完自己就先崩潰了,之後「改組」的新國家-蘇聯-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太空科技領先,後與美國爭鋒近半世紀,又再度崩解。何以致此?
一般認為,是前蘇聯的經濟實力無法支撐與美國繼續進行冷戰,若從解析「國家權力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資源、軍事、經濟、科技、與調動汲取這些資源的政治能力-的角度來觀察,問題成為:為何擁有全球最大國土面積與最豐富資源的國家,無法產生相應的綜合國力?
本文以為答案是:其政治能力主導之國家發展大戰略選擇錯誤;只偏重軍力而忽視各項國家權力要素均衡發展;國家權力要素不僅相互關聯,還相互影響,更會相互轉化。
前蘇聯不但資源豐富,科學基礎也厚實,跟美國一樣在二戰後從納粹德國承繼了不少尖端科技人才,但是獨沽一味以重工業來加持軍備發展,而沒有把優越條件轉化為整體經濟實力。
冷戰默默進行的同時,科學與技術發展也在同步推進,請問:第二次以電磁力為主軸、第三次以網際網路為基礎,乃至眼下正在開展的、以半導體+人工智慧+物聯網為主要內容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之為「工業4.0」,地大物博的俄羅斯參與或追上了多少?
判斷國家科技實力的一項指標是擁有多少具全球競爭力的強大企業?根據「財富全球500強」(Fortune Global 500)2021排行榜,俄國公司僅上榜4家,依排名分別是:84 Gazprom、125 Lukoil、195 Rosneft Oil、269 Sberbank;前三家都是能源公司,第四家是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2021營收與利潤全部大幅衰退; 而且可以斷言這四家今年的表現必然更糟-如果被制裁後明年還能留在榜上的話。同一榜單上,美國與中國公司都有上百家,連台灣都還有8家之多-除了鴻海22名之外,其它七家在235~421之間。
顯然,普丁偏執於把外銷天然資源的收入拿來發展高新武器,譬如這幾年佈署的高超音速飛彈「先鋒」、「鋯石」、「匕首」。然而,國家權力是一個組合,科技實力只用在無法創造除了軍火外銷之外更大經濟效益的軍事準備,捨棄產生「正回饋」(Positive Feedback)來刺激經濟部門成長,漸漸衰弱的經濟部門就無法支援更多經費給R&D活動來支援產業均衡發展,於是國家也就缺少財力支援更多軍備發展,譬如造新航母。結果就像一個只攝取大量蛋白質的偏食者,一時長出肌肉,但也許骨質疏鬆而跌倒。
普丁大帝想要重現已被歷史灰燼埋葬帝國之榮光的目標,經過俄烏戰爭,雖然制裁他的所謂西方陣營也必然在相當時間內要付出不小代價,但是,一直演化中的國力是相對的,此消彼長+你追我趕的結果,普丁已不可能在他合法任期的2036年內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了-就是請到 Ethan Hunt的IMF小組來,也不可能。
俄羅斯必需暫時退出大國競爭的賽局了。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