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陷入路徑依賴與地緣兩難

湯名暉     2022年11月09日 07:00:00
,中國實際上作為德俄兩國共同的利益攸關者,是德國平衡地緣問題必要的「第三鄰國」。(美聯社)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於11月4日快閃北京11小時,是「中共二十大」結束以來,更是新冠疫情以來首次有西方主要領導人訪問北京,無論成果規模如何,都能作為中共內部政治意義上的功能。

 

雙方看似各取所需

 

此次隨蕭茲訪中的成員主要是企業界人士,特別是在湛江規劃投資百億美元規模的巴斯夫(BASF)化學,與同型的大眾汽車同樣關注電動車與電池產業。相較前兩年德國對台灣車用晶片的需求發出訊號,德國企業界也同樣從務實的考量表達對中國的鋰電池供應鏈的需求。

 

德國在電動車領域得到中國的投資優惠,更取得140架的空中巴士客機訂單,其中132架的A320訂單,更取代波音轉售中國預訂737MAX的需求,更蘊含對美中貿易戰的報復,以及挑撥美歐關係的雙重意義。

 

精神價值考驗德國內部

 

然而,以企業的市場導向為核心推動的中德外交政策,無疑是對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時期中德關係的肯定,更違背以綠黨在內的「紅綠燈」(traffic-light)聯盟的方針。原先新政府反思德國經濟過於依賴中國的路徑,並以此作為選舉期間的主張,而今卻同重複梅克爾的路徑,並且對民主價值和人權議題表達默視。

 

同樣屬於執政聯盟成員的自由民主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由於香港國安法問題而有合作成員遭受逮捕,因此將所屬的腓特烈·瑙曼基金會(Friedrich-Naumann-Stiftung für die Freiheit)遷往台灣。黨內重要人士奧古斯坦(Rudolf Augstein),更是常年擔任明鏡周刊主編,其立場已質疑中國著稱。今日蕭茲大動作訪中的舉動,若未為自由民主黨出面,將在執政聯盟內部埋下分裂的隱憂。

 

10月份,綠黨所屬的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強調,與中國來往時,德國必須避免重蹈其近年在對俄羅斯關係的問題。她對中國收購漢堡港股份一事表達質疑,並且主張德國外交政策需要和歐盟一致,將中國看成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伙伴,同時也視為競爭對手。在蕭茲出訪期間,她更持續提醒人權問題在德國執政聯盟的重要性。

 

路徑依賴考驗德國經濟

 

中德關係的基礎看似奠基梅克爾時期,在她16年的總理生涯任內,訪問中國達12次,2010年的歐債危機讓中德關係成為德國外交的重中之重,2016年起中國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德貿易金額佔中國與歐盟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2021年,中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德之間經貿模式猶如天然氣過度依賴俄國,使得德國的經濟結構難以與中國脫鉤。

 

2022年俄烏戰爭的爆發,讓德國的經濟難以再面對其他可能的外部變因,美國FED升息和通膨的影響,和北溪管線(Nord Stream)相關的能源問題,德國央行已下調明年經濟預測至3.1%,生產者價格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升近46%,創下1973年以來最高紀錄。相較於各項政經因素的不可預測性,中德關係仍在可預測範圍內,今年9月9日第1萬班次的中歐班列如期抵達德國漢堡,是為德國少數可預期延續的大型國際合作計畫。

 

地緣危機尋求「第三鄰國」

 

自19世紀以來,德國作為中歐主要國家,其主要地緣競爭對手分別為東線的俄國和西線的法國的。一次世界大戰前,由於英國干涉摩洛哥危機讓德國失去立足北非的機會,兩次大戰期間更受到英美兩國的制衡而未能稱霸歐陸。冷戰後的美蘇對立,使得國得以有復甦契機,西德得以在北約的架構下重新扮演地緣政治的要角,但是主體的能動性卻未能建立在德國自身的優先序位。習近平時期對歐洲的「遠交」,使中國成為德國潛在的「第三鄰國」,作為德國平衡歐陸地緣關係的另一種選擇。

 

「第三鄰國」的概念出自於對蒙古對外關係的研究,作為中俄兩強之間的內陸國亟需第三國介入制衡,於是蒙古尋求美國合作,建立「可汗探索演習」等安全機制,對於經濟條件不同,但地緣境遇相似的德國而言,採取相似的路徑確保自身的主體性也不令人意外。

 

2013年以來,中國的「一帶一路」陸續聯通德國的布萊梅、漢堡與鄰近的杜伊斯堡(Duisburg)和德累斯頓(Dresden),並且盤根錯節深入萊茵河、易北河水域和德國東部,德國不只是為商業利益開放投資,更被作為平衡地緣關係的籌碼。此次蕭茲訪中更藉由習近平之口提出對動用核武的警告,在既有的美國核武保護傘之下,又能得到中國對俄烏戰爭的反核承諾。

 

中國承諾的可靠性不只來自於作為核武大國的擔保,更來自於中國在德俄之間的共同經貿利益,俄國與德國同樣以中國作為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實際上作為德俄兩國共同的利益攸關者,是德國平衡地緣問題必要的「第三鄰國」。

 

台灣仍是平衡中國的絕佳議題

 

面對德國在精神價值、路徑依賴和地緣平衡的順位衝突,台灣或可提出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平衡方案。台灣或許無法提供與中國同等的投資政策與市場規模,但是民主與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價值,仍可作為德國執政聯盟平衡施政目標的合作對象。

 

從歐盟外交的整體來看,台灣近期與中東歐各國關係的推展,亦能降低德國路徑依賴的困境,使得台灣作為中歐關係的平衡者,適時發揮中歐關係煞車器的功能,有助於德國面對中國時仍保持人權三神器(台灣、新疆和香港)的熱度,使得德國齊備最完整的印太戰略議題,保持外交政策的高度。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