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查 「台灣省人大代表」還有沒有中華民國國籍

凌晨閱讀筆記    2023年03月12日 07:00:00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數據局是觀察中國兩會的重中之重。(美聯社)

中國連日「兩會」的重點觀察︰習近平連三任國家主席、李克強卸任國務院總理,李強接任、國防預算年增7.2%、維穩經費年增6.4%、增設國家數據局和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一、領導班子異動︰

 

習近平連三任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下、習系人馬李強上,早已眾所皆知,「兩會」通過只是形式。

 

綜合先前將國安部和公安部從國務院移出,合併後納入黨中央的「內務部」,形同直屬習近平指揮的秘密警察。習近平權力將遠超毛澤東、史達林,成為世界最有權勢的獨裁者。習現年70歲,以中國對領導人的特殊醫療服務,再續兩屆幹到80歲也有可能,反正已經打破國家主席只能連任一次的「集體領導」傳統。

 

63歲的李強是習家軍「之江新軍」(浙江幫)要角,習於2002年至2007年間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李強即擔任浙江省委秘書長,和習近平長期密切共事。習近平在2012年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後,隨即任命李強為浙江省省長,接著拔擢為江蘇省委書記,後續接任上海市委書記。

 

此外,69歲的韓正循「王岐山模式」全票當選國家副主席,因無黨職和實權,對國家主席毫無威脅。韓正也是「之江新軍」,任職國務院副總理期間負責推動「一帶一路」。韓曾於2010年4月曾以上海市長身分,接受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邀請率團訪台,成為首位訪問台灣的上海市長。

 

中央政治局常委排行第三的趙樂際,接棒栗戰書全票當選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現年66歲的趙樂際屬習家軍「陝西幫」,進入政壇後創下一系列紀錄,包括34歲任青海省商業廳廳長、42歲升任青海省省長成為當時最年輕的「省部級」官員、2007年3月滿50歲任陝西省委書記、2017年10月以60歲成為最年輕的常委等。

 

二、「台灣省人大代表」名單︰

 

李興魁(高山族)、鄒振球、陳雲英(女)、陳永東、陳貴靜(女)、林青(女)、周琪、鄭建閩、陶駿、曾力群(女)、蔡培輝、廖志豪、顏珂(女)。請國安局趕快查,這些人如果還有台灣(中華民國)國籍,請盡速除籍,讓他(她)們安心當中國人。

 

三、國防支出︰

 

2023年國防支出達1兆5,537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6兆8,829億),年增7.2%。但中國預算編列黑洞極多,很難評估其真實軍事支出。

 

中國持續擴增軍費,近三年的國防預算,分別是2021年1兆3,553億元、2022年1兆4,504億元,2023年較去年增加7.2%,來到1兆5,537億元人民幣。2013年時其國防預算為7,201億人民幣,10年之間增加逾1倍,近年中國在台海不斷展開軍演行動,引發國際對衝突擔憂。

 

台灣與中國兩國軍事預算差距懸殊,2021年中國國防預算是台灣國防預算的16倍,去年差距擴大變成17倍。為遏阻中國武力犯台及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台灣2023年國防預算提高至新台幣5,863億元,佔GDP的2.4%,將兩國軍費差距拉近,但仍有11倍差距。(比較2022年國防預算佔GDP比率:美國3.2%、南韓2.8%、新加坡3.2%、以色列5.2%,台灣尚未達到美國的期望值3%。)

 

四、維穩經費︰

 

中國財政部發布的預算草案報告中稱,今年「公共安全」支出2,089.72億人民幣,比去年增長6.4%。所謂的「公共安全」支出,就是用於內部「維穩」。

 

依中國官方資料,從2009年起,用於內部維穩支出首度超過軍費;2011至2013年,維穩費再超軍費。從2014年起,中國只公布中央公共安全預算,不再提全國維穩開支;但實際上2017至2020年,中國維穩費再超軍費。

 

2022年8月31日,《日經亞洲》報導,中國對內部的管控變本加厲,2020年用於「維穩」的公共安全支出高達2,100億美元(約6.4兆台幣),十年內成長逾一倍,也比當年的國防預算高出7%。

 

去年中國對防疫的強力封控,推論其維穩支出應會暴增;今年初又為了平息「白紙運動」,和封控後的經濟大衰退以及高通膨導致的物價暴增,民眾不滿情緒已達到近年高點,維穩經費恐怕比去年還要多出不少。

.

五、增設「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數據局」︰

 

我認為第五點才是觀察「兩會」的重中之重,這表示習近平又緊握兩個「維穩」利器。中共政權什麼東西都要監管,整個中共的行為就是監控、管理、控制,這是一種嚴重病態的極權國家意識形態。

 

中國官方3月7日公布 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內容集中在科技、金融、數據等領域,將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國家數據局」。因為金融和數據深深影響到政權安危,中共必須牢牢掌握。

 

國家政權的安全和金融的安全都在數據中。以個人為例,你的帳號每轉一筆資金,大數據馬上顯示,而且去向也清清楚楚。大數據和AI就是天網運作的核心,而且和早已運作多年的天網人臉識別監控系統整合後,將更顯全面監控威力。

 

中國強化這些領域的監管,並不能消除其自身風險,但對於自由經濟市場則是嚴重干預和破壞。中共控制大數據,則是對內鞏固極權統治,對外威脅世界秩序。

 

1.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極左意識形態,以黨干預和破壞市場。

 

對於組建國家金監總局,中國官媒解讀說是在銀保監會基礎上組建,將中國央行對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的日常監管職責、有關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職責等劃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

 

其職能包括金融業監管、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統籌負責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風險管理和防範處置,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等。

 

以上這麼多敘述,不外乎傳達一個訊息︰中共當局對金融和大數據的控制將會更嚴厲,而且相關措施很快就會落實到銀行等金融機構。

 

不管是金融事業也好,或是各種新興的經濟也好,基本上都是要開放、多元、自主創新,同時最重要是保留企業私有財產、智慧財產,乃至於企業的自由開放精神,才能夠達到經營成效。這不是用黨的力量去監控、控制、管理就能達到。

 

全面監管是一種極左意識形態,對於自由經濟市場本身的干預和破壞,完全不符合經濟實務和世界潮流。

 

增設金監總局,並將證監會地位提高,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因為中國金融系統性的風險嚴重。監管的強度越來越大、層級越來越高,主要因為從房地產開始,整個中國的金融風險越來越大。全國地方政府除上海全都債台高築,財政問題嚴重到崩潰邊緣;連帶地方中小企業、中小金融機構、中小村鎮銀行等都出現了問題。

 

根據中國官方今年初數據,截至2022年11月底,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35萬億人民幣(4.9萬億美元),相比2021年底的30.5萬億(4.26萬億美元),增長了15%,遠遠超過2022年3%的GDP增速。去年前11個月,中國地方政府債券到期償還本金高達2.71萬億元(3,785億美元),僅利息支付就超過了1萬億(1,400億美元)。不過,鑒於中共官方數據一向不透明,因此地方政府實際債務情況極可能比公布的數據嚴重得多。

 

整個金融領域的崩壞要改善非常困難,只能延緩大風險發生的時間。因為中國房地產的問題實在太嚴重了,包括爛尾和房貸逾放比率都高到離譜,房地產占所有中國產出的比重已經到達四分之一。即使集中監管,也不能讓中共幾十年腐敗累積的風險消除。

 

2.國家數據局︰對內實現極權統治,對外應對西方衝突。

 

「國家數據局」將掌管並統一合併原來各部門的數據。按照中國官方文件,數據局是處理數據相關問題的最高監管機構,主要職責是負責協調推動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推動數字經濟及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

 

新的監管機構還將調查(運用)目前網路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例如用演算法操縱社群媒體數據、誘使未成年人網路成癮、短影片同儕模仿效應,並辨識出易遭網路攻擊的資訊安全漏洞等等。

 

數據局的組建,將進一步監管、控制、審查所有國內網路資訊和通訊、企業顧客消費數據,外資企業在中國業務產生的各類數據與資訊,以及海外消費者使用中國手機和app傳回的個人所有資訊。未來對公安、國安、經濟和網際網路等各領域的影響非常深遠。

 

中國在網路、數字(數位)基建方面的投入,其底層邏輯還是為了其自身利益,無所不用其極維護統治權力。中共政權希望自己對數據的掌控能更加集中,所以整合成為一個國家數據局,更加嚴密控制所能掌控的數據。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裡,顯示它極度缺乏自信,對政權延續的危機感極強。

 

作為新興經濟組成部分,數字經濟要靠非常健全和開放的市場經濟運作才能夠實現。但中國對於數據的策略就是國家完全控制,包括從人民隱私到情報,乃至於國家數據庫的建構,就是一種數位極權的表現。它基本上還是對於數據、資訊、網路,進行國家主義的控制。

 

增設數據局主要是中共和西方世界衝突越來越嚴重。在爆發貿易戰、科技戰及地緣政治衝突之後,數據的問題就更加敏感。早前中國財政部下令國有企業和高科技企業停用「Big 4」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服務,就是怕內部資訊被西方世界所掌握。

 

中共政權是一個落後的、專制極權的體制,所謂的黨和國家的影響力無所不在,介入企業、介入民間、介入私人。對此,西方世界之前不太重視,但在俄烏戰爭和美中衝突中,國際上透過TikTok、WeChat,或者華為的通訊等等事件,發覺中共專制政權對資訊監控和掌握數據,對於西方世界是很非常大的威脅。

 

這次中國將數據局放到發改委,而最近地方的國防動員辦公室又歸屬發改委管理。發改委原來只是負責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但是現在和戰爭的動員、資源、數據都有關。看來數據局除了全面監控目的之外,還為了地緣政治衝突,和為戰爭做準備。(本文轉載自凌晨閱讀筆記臉書專頁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