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無法約制俄國核勒索 中國將承受川普壓力

湯名暉    2024年11月28日 07:00:00
俄國的核政策轉變,已進一步讓核武器成為其外交談判和地緣政治博弈的有效工具。(俄羅斯洲際彈道飛彈/美聯社)

2024年11月,俄國為回應西方國家對烏克蘭授權使用提供的飛彈攻擊本土,在烏克蘭發射英國「暴風之影」和美製「ATACMS」後,俄國也宣佈進行核武政策的重大調整,並且對烏克蘭發射新型「榛樹」(Oreshnik)高超音速彈道導彈,試圖透過政策與實際軍事行動,再次展現其核威懾能力。「榛樹」展現俄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技術的進展,並且對烏克蘭和西方國家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成為俄國進一步施展「核勒索」(或稱「核訛詐」,Nuclear blackmail)的重要籌碼。

 

俄國核武政策的調整與「核勒索」

 

俄國核武政策的調整主要內容為: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門檻,允許在國家主權或領土完整受到常規武器威脅時使用核武器。這意味著核武器的使用已不再僅限於核威脅的回應,而是擴大至應對常規軍事威脅的情境。根據俄國國家安全會議的報告,核武政策改變的主要目的是增強俄國在應對多重威脅時的靈活性,俄國外交部也指出,這項政策調整旨回應北約持續擴張。面對拜登政府剩餘不多的日期,俄國希望藉由展現強硬姿態,增加對川普政府談判的高度。

 

俄國的核政策轉變進一步讓核武器成為外交談判和地緣政治博弈的有效工具,核武器的威懾作用轉化為實際可用的「核勒索」籌碼。根據學者費倫(James Fearon)的理論,只要核武威脅足夠逼真,便能在雙方的緊張關係中迫使對手做出讓步。此外,俄國還將部分戰術核武器部署至白俄羅斯,被視為向北約釋放強硬信號,表明俄國在必要時可能在第三國進行戰術核武器的有限使用。

 

俄國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Igor Konashenkov)指出,「榛樹」具有極強的穿透防禦能力,是俄國回應北約在東歐加強軍事存在的舉措之一。俄國軍方認為這種新型導彈的投入使用,不僅強化了俄國的核打擊力量,也進一步增強對西方博弈中的籌碼。普丁在攻擊烏克蘭後也後發表講話,強調俄國的核力量將持續保持高度戒備,以應對任何可能的威脅。這一系列舉措是為營造俄國具備立即性威懾的能力,面對西方壓力時可毫不猶豫地採取強硬的軍事手段,使得「核勒索」更為逼真。

 

「榛樹」的性能與打擊範圍

 

「榛樹」是一種中程超音速飛彈,具有超過7馬赫的速度,射程可達五千公里,具備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能力,使其難以被現有的防禦系統攔截,並且可以搭載核彈頭,這使得其具有極強的戰略打擊能力。「榛樹」的射程範圍幾乎覆蓋整個歐洲的重要城市,甚至包括中亞和中國北方,使得俄國的核威懾和「核勒索」範圍幾乎涵蓋歐亞大陸。

 

根據英國國防研究所(RUSI)的分析報告,這類超音速飛彈的技術特性使其成為現代反導防禦系統的巨大挑戰,尤其是在導彈接近目標的最終階段,其高機動性使得攔截幾乎不可能。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專家表示,這種新型導彈的部署可能會迫使北約重新評估其東歐地區的防禦能力。一旦俄國開始大量佈署「榛樹」,將能提升俄國面對北約以及其他潛在對手的核威懾能力。

 

俄國的「核勒索」策略不符合中國的核心外交利益,這使得中俄在核政策上的差異變得更加明顯。(美聯社)

 

美國將加速研發攔截技術

 

美國對於俄國的核政策調整表示擔憂,美國國防部聲明指出,俄國的舉措改變了全球戰略穩定的現狀,並且可能使得俄烏戰爭中可能使用核武器的現實。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指出,俄國的核政策調整及「榛樹」的試射,對於全球的核威懾平衡構成了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對於北約盟國的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對美國和北約而言,現有的反飛彈能力將面臨新的挑戰,美國需要加快對高超音速攔截技術的研發,以因應對俄國的威脅。

 

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美國政府內部對俄國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的政策非常關注,擔心這會導致其他核國家仿效,進一步加劇核擴散的風險。學者史蒂芬(Maria Stephens)指出,這種政策變化增加了核衝突的可能性,特別是在局勢緊張的地區,可能會有更高的風險將核武器投入實際使用。史蒂芬指出,俄國採取的是典型的「核訛詐」行為,旨在迫使美國和其盟友在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問題上做出妥協。

 

面對俄國核武政策的調整和「榛樹」導彈的威脅,美國及其盟友可能會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反制。首先是加強北約的防禦體系,包括提高對高超音速武器的探測和攔截能力。美國國防部正在積極推動高超音速防禦系統的研發,以應對俄國新型武器帶來的挑戰,美國軍方也正在考慮在歐洲部署更多的「薩德」(THAAD)防禦系統,以加強對俄國高超音速導彈的防禦能力。

 

歐洲面臨意見分裂的危機

 

歐洲各國普遍對於俄國核武政策的調整表示強烈的譴責,但是具體而言沒有提出防衛的方案。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聯邦議會發表講話時指出,俄國核政策的改變使歐洲的安全局勢變得更加脆弱,特別是在「榛樹」導彈的部署後,歐洲多個主要城市都成為了潛在的打擊目標。然而,德國的防衛計畫是寄託在美國佈署遠程武器,例如:美國佈署的「暗鷹」高超音速飛彈(LRHW),但是這面臨川普政府的不確定因素。

 

英國則是主張以北約為架構提升防衛措施,並且增加在東歐的軍事佈署。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表示,北約將會採取必要的防禦措施來應對這一威脅。BBC也指出,英國政府正在考慮增加在東歐的軍事能力,以加強北約在該地區的威懾能力,但是英國需要2030年,才能將國防支出將提高到GDP的2.5%。

 

法國則是主張動用外交途徑,特別是中國的勸說。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呼籲俄國保持理性,不要進一步升級衝突,並強調外交是解決危機的唯一可行途徑。馬克宏同時敦促中國利用其對俄國的影響力,促成局勢的緩和。

 

根據法國《世界報》(Le Monde)的分析報告,歐洲各國普遍擔心,俄國核武政策的變化可能會促使歐洲安全體系的重新配置,尤其是需要加強北約的防空和導彈防禦系統,以應對新型高超音速武器帶來的挑戰。未來川普政府若減少在歐洲的防務,歐洲就得單獨面對來自俄國的壓力,影響大西洋兩岸的互信,歐洲國家內部的安全議題也將面臨進一步分裂。

 

中國面臨立場的矛盾與關係的不平衡

 

中國政府反對俄烏戰爭使用核武器的立場面臨嚴峻挑戰,再次展現中俄關係的權力與資源不對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表示,對於俄國的核武政策調整,中方認為所有擁核國家都應保持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中國學界普遍對俄國的核政策變化持謹慎態度,俄國的行為可能使地區安全局勢更加複雜,中國需要在支持戰略伙伴與維護國際形象之間找到平衡。俄國的「核勒索」策略不符合中國的核心外交理念,這使得中俄在核政策上的差異變得更加明顯。

 

儘管如此,中國與俄國之間的戰略伙伴關係以及雙方在地緣政治上的共同利益,仍使得中國不得不在國際場合對俄國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以維持雙方的合作穩定性。中國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國際壓力下,不至於被全面捲入俄國與西方的對抗,由於被貼上威權四國(CRINK)的標籤,中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可說是弊大於利,俄國進一步使用「核勒索」的手段,將讓中國失去在俄烏戰爭立場的正當性。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的報告,中國需要在支持俄國與保持自身外交立場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這種矛盾使中國需要在國際舞台上權衡其立場,以避免被捲入俄國所製造的地緣政治衝突。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報告也指出,中國需要確保其支持俄國的行為不會損害與其他大國的關係,特別是與歐盟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合作關係。主流意見認為,中國的挑戰在於如何在維持與俄國的戰略伙伴關係的同時,不讓自身捲入可能引發全球核緊張的局勢。

 

俄國的核武政策調整使中國面臨兩難局面,中國不希望俄國的行動引發核威脅的升高,這不符合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國際形象;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對俄國的行為保持一定程度的支持,如果沒有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中國將難以獨立面對美國與其盟邦。當前中俄關係的基礎在於雙方共同面對西方的壓力,但在核政策方面的分歧可能會挑戰這種合作的穩定性。

 

中國如果無法運用經濟和外交影響力制約俄國的「核勒索」,未來也得承受來自川普政府更大的壓力。美國已於今年提出新版「核武使用指引」(Nuclear Employment Guidance),並且提出升級核武能力的計畫,另一方面亦可藉由關稅以及來自印太地區的施壓,增加中俄之間的矛盾,鬆動威權四國的潛在聯盟關係。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