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體育界中的性別討論向來很少,翻查論文,《台灣體育界的性別文化與陽剛女運動員的生存策略》論文,即針對 10 位陽剛女運動員進行半結構深度訪談。發現陽剛女運動員並非有性別角色衝突,而是「必須」透過轉化女性的陰柔形象,才得以潛入體育文化與運動場域。
體育場上隱藏父權,崇拜力量,陽剛的身體與外型,在運動場上是特權,也是門票,讓妳更順利地進入體育場。於是台灣的女運動員在訓練過程,經常被鼓勵不要化妝,不留長髮,割捨女性特質,才可能與男性在同個場上拼搏。
許多女運動員在運動環境下習得了一件事:選擇去性別化的外型,陽剛的身體,是為了無痛進入體育場,是為了更好地被視為一個運動員,更被注目她的專業。
所以,與其問女運動員為何不打扮,為何看不見你的女性特質,不如反思我們的體育環境是否排擠了陰性氣質的出現?
女運動員的加入,更可能積極促進運動場的轉型。運動場確實有其性別化的起點與歷史,而時代有變,今日運動場上有各種身體與性別,也該鬆綁教條,不再由單一性別制定遊戲規則。運動場上的力與美,未來能有更多形狀與可能。
世大運之後,我們慶賀個人的努力,國家的勝利,同時也該有性別的下一步討論,人說運動歸運動,性別規性別,而我說或許這次世大運其中,澎湃的性別討論,關於身體與慾望的,關於性別氣質的,我們早已遲到了太久。
*文章授權自女人迷,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