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術人才的「西進」故事乘著中國的「對台三十一項」論調,企圖重新在台灣社會揚起與發酵;而儘管種種不利於「西進赴中」與「中國形象」的報導徹底消失於「中國之聲」裡;但你還是能從如《天下雜誌》日前一篇〈回不來的台師,難以終結的漂泊〉的專題報導,與在台灣所能取得的開放資訊,以及個人常識中,看見隱藏在這「西進故事」後的血淚與風險。
對曾親身有過「中國經驗」的台灣人而言,往往最無法習慣與接受的,自然是政治制度與文化價值的巨大差異。這聽起來是陳腔,但當你實際在職場與生活中被其所苦時,才會發現這竟是讓人如此糾結與掙扎的鴻溝。對身處學術殿堂的台灣人想必更是如此。
文化與語言上的差異尚能忍受,但那種一切學術著作與個人言論都要符合中共「獨特」的意識形態霸權,更在這重複的宣示與效忠中不斷地被迫自我矮化與閹割(自稱來自「中國台灣」、不斷重複「九二共識」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符合中國版的「政治正確」與「民族主義」…)還有,那終日糾纏著你的「自我審查」──遑論這樣的氛圍下還能否進行有價值的學術產出了;光是能否「忍受」,就已是一大痛苦與煎熬。
而對於中國官方政策往往的「口惠而實不至」,更是這台國家機器對外宣傳時從來不會告訴你的致命關鍵;對許多前幾批的「西進者」而言,更是再切身不過的體會。官方把洋洋灑灑的幾十條政策做聖旨般揮舞著,到了地方政府與各大專院校中,卻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宣傳是一回事,實際執行卻可能又是截然不同的一回事。
於是,等你已把人生前途都賭上去了,過不久,才發現所謂的「優惠」:原來這個有條件、那個有期限,另外那個根本只是寫好看的,最後還突然冒出個你之前從沒聽說過的但書──反正有國家做宣傳,騙人不用錢。對這個全球最大的詐騙國家,受害者總也無處能討回自己虛擲的物質與人生。
而許多被「西進」所吸引者多半憧憬於中國所提供種種「台灣限定」的「特殊待遇」;也成為國台辦與中媒總愛拿來說嘴的:「你看你看,我們對台灣多有善意!」但所謂「特殊」的背後,卻隱藏著更多的風險與後患:
如台灣教師在申請「國家基金」與研究案時的「隱形天花板」、終生與主管與行政職高位無緣、甚至在「政策風頭」過後,原本被熱烈歡迎的如今卻是被掃地出門……比起「入門」,台灣人在中國或許短期內真的能多那麼一點機會與待遇;但入門後的「生存」,不僅同樣要面臨著中國這個「狼性社會」裡的殘酷競爭,當初的「特殊標籤」更反倒成為可能「優先慘死」的不利條件。
當「三十一項」還在冷飯熱炒,已然有許多前幾批赴中「逐夢」的台灣教師們或黯然退場、或仍在苦苦掙扎,又或是展開另一場的無盡漂泊。只能說:「『西進』一定有風險,但在中國,它可永遠不會提醒你詳閱任何公開說明書。」
※作者為碩士生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