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教公民》:香港教育的公式化危機

鄒崇銘     2018年04月29日 00:00:00
香港「後教改」年代成長的學生,學習方式無疑較過去靈活;但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心態,便會發現不少人只是在「表演」主動學習,從而迎合老教師的要求和期望。(湯森路透)

坦白說,我雖在大學教了不短的時間,但對教學法的認識不深。直至子女近年升讀小學,才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多體會。

 

標準答案的夢魘

 

簡略而言,經過去十多年教育改革的「拆牆鬆綁」,中小學不同科目的課綱和教案,皆引入了更多生活化的實例、自主學習的網上程式、互動性較強的工作紙、個人和小組的研習計劃,以至走出課室的體驗等靈活多變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有更多機會自行解決問題,而不是由老師提供標準答案。

 

顯而易見,教育的現實和理想存在極大的落差。學校和老師早已習慣了背誦為主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即使教學模式已改革了不少,但教案仍是高度的僵化和公式化。就算減少了背誦和默寫(儘管份量仍然不少),但課本內容仍是千篇一律的硬知識。課本撰寫水平亦追不上時代的要求,觸目所及盡是欠啟發性的陳腔濫調。

 

個別學校和老師當然不甘於此,會力求突破課綱和教案的框框,但這顯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一般「怪獸家長」、甚或是教育部門的官僚和專業人士,仍一貫從評估結果看待教育質素——驅使學校繼續追趕那全沒必要的評估指標,回到公式化和標準化的硬知識上,老師仍充當照本宣科的機械人。以我子女的學校為例,正是真心愛惜孩子的老師,亦坦言一旦教學方法過於寬鬆,會擔心孩子未來升學出現銜接問題。

 

還是那句話:「贏在起跑線」。過早的考試和升學競爭壓力,繼續構成了壓倒性的學習誘因,主宰著基礎教育的學習動機,向學生加諸較以往更牢固的無形?鎖。

 

「表演」主動學習

 

由此我才開始明白,為何在「後教改」年代成長的大學生,都變成了現在如此這般模樣。他們的學習方式無疑較過去靈活具彈性,較能配合非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但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心態,便會發現不少人只是在「表演」主動學習,從而迎合老教師的要求和期望。至於評分以外的一切,他們便完全濶佬懶理,甚至裝作聽而不聞。

 

和大學研究績效的評估一樣,教學亦愈益強調量化的評估指標,學生評核則要求高度公式化和標準化。客觀公正的評分固然理所當然,但一旦變成斤斤計較的數字遊戲,教師和學生皆難免淪為追逐指標的機器,不再深思量化指標背後的意義。一切只看最後結果,學習過程不再重要。

 

正是由於評核的公式化和標準化,近年已出現人工智能改卷的新趨勢。電腦通過對大量舊卷的「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歸納出學生表現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未來評分的依據。若出現愛因斯坦或霍金之流,寫不出標準答案,評分肯定是零。

 

倒是對大學來說,可裁掉大量資深講師,節省不少薪津開支。毋須詳加說明,不聽話的教師亦可一併踢走。(本文章原刊於《蘋果日報(香港)》評論版,由作者及《蘋果日報(香港)》授權轉載。)

 

※作者為高教公民研究總監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