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要求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港融合的速度明顯加快,「大灣區計劃」更進行得如火如荼,幾乎每天也看到特區政府和親中派在宣傳。
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今年人大會議上稱,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是必然選擇,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問題。明眼人也看得出,把香港融入國家大局,是「以經迫政」的策略,背後的政治議程,就是透過增強香港對大陸的經濟依賴,逐漸淡化港人的獨特身份認同,達到「人心回歸」的目的。
正如最近有人大政協認為,港人應放棄香港本位思維,不再叫自己做香港人,而是「大灣區人」。
可是,大灣區計劃真的可以沖淡港人身份認同嗎?觀乎現在大部份大灣區宣傳,都是強調大灣區如何增加港人的經濟機遇。例如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說大灣區是「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體」,「可為香港企業和人才帶來的發展機遇」。
政協常委蔡冠深認為,香港市場規模小,年輕人要到大灣區發掘更多機遇。政協副主席梁振英也稱港人應「實事求是地認識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但是,這種唯發展主義的論述其實十分老舊,與香港市民,特別是年青人的價值觀脫節。港人當然重視經濟利益,但並不只是經濟動物。他們亦十分珍視自由、法治、人權等核心價值,和本地獨特的語言和生活方式。
本土主義的興起和最近有關粵語是否母語之爭,就是明證。假若中港融合要以削弱本土價值為代價,相信大部分港人都不能接受。即使從港青的發展機遇出發,由於大陸本身已有大量人才,而港青卻乏當地人脈,故除少數專才外,他們能在大灣區有多少發展空間,亦是疑問。
我們再看看中國邊疆的少數民族,就能發現純經濟發展和融合,並不能有效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隨著1990年代展開的「西部大開發」,北京加大對新彊內蒙等邊疆地區的投資,當地的基建條件都提升,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但當地少數民族的不滿卻持續。
究其原因,當地發展水平雖然提升,但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並沒有得到相應尊重,所謂民族自治只是徒負虛名。最近更有報導指中共要求幹部,入住新疆穆斯林家庭,監督其私人生活。
此外,大量漢人隨著發展移居當地,例如新疆人口在1949年只有6%是漢人,到2015年已增至近四成。漢人逐漸佔據主流,主導經濟,使少數民族感覺淪為二等公民。
「一國兩制」的初衷,除解決香港的主權問題,也為保存香港的獨特生活方式,現在北京透過大灣區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試圖以經濟利益淡化港人身份,明顯有違此初心。
記得前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曾在2003年撰文,指「香港在國際眼中正逐步一國化,這正是我們今天要面對的問題關鍵之所在。故此,我們須不斷向國際社會證明香港在兩制下的獨特性」。15年過去,這觀點卻更中時弊。(本文由香港《蘋果日報》授權轉載)
※作者為《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