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奧姆真理教如何收買人心

李華    2018年07月27日 00:00:00
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的壓力很大,有時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奧姆真理教則讓他們找到了榮譽感和歸屬感。(日前遭槍決的麻原彰晃/湯森路透)

2018年7月5日,日本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被執行死刑,他曾經在1995年策劃了震驚世界的東京地鐵沙林毒氣案,時隔13年伏法後,依然沒有得到人們的一絲憐憫。

 

麻原彰晃於1987年創辦了奧姆真理教,融合了佛教密宗、印度教和基督教教義,全盛時期在日本有超過一萬名信徒。

 

奧姆真理教曾經策劃了多起恐怖活動,犯案的信徒中不乏高學歷的年輕人,我們不禁產生疑惑,為什麽他們能被奧姆真理教吸引?為什麽可以對殺人的指令唯命是從?

 

主流佛教界習慣上將附會佛教、歪曲與篡改佛教教義和歷史的新興宗教、宗派及學說 稱為附佛外道。它沒有貶義,不同於我們所說的邪教。在華人社會裡,也有不少這樣的附佛外道,它們大部分是好的,也有一些像奧姆真理教一樣,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

 

佛教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宗教,大乘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華人社會裏,一些得道高僧圓寂後,如果屍身能夠不腐的話,他們的舍利會塑成金身,供人敬拜。我們很少聽到有得道高僧在世的時候,就對外聲稱成佛,更不會以神佛上身來顯示神跡。

 

筆者總結,一些不良的附佛外道有以下幾點特徵:

 

第一,吹捧神蹟,宣揚個人崇拜。

 

第二,自創教義,違背傳統經典。

 

第三,心有旁騖,鑽營生財之道。

 

現代社會,講究信仰自由,如果這樣的信仰沒有觸犯相關法律,沒有傷害他人,那是每個人的自由。就算投了一些錢,在華人的傳統裡有「破財消災」之說,我們旁人沒有權利去干涉別人信仰。筆者想分析一下奧姆真理教這樣的附佛外道如何讓人們趨之若鶩。

 

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流行用龜甲蔔問吉凶。人們一般將所求之事刻在龜甲上,然後用火煆燒,巫師根據龜甲的裂紋來判斷凶惡。

 

在一些原始部落,他們把圖騰作為自己的保護神,把它們的形象畫在身上或刻在生活器皿上,以此來辟邪驅魔。

 

人類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總是充滿了恐懼,所以他們需要通過一些特異功能來預知未來,掌握主動。

 

中國古時候的封建王朝,一般會設立專門觀察天文、推算曆法的機構,名叫司天監或欽天監。古人相信天象的改變會在地上有所反映,紫微星代表著地上的帝王,它的明暗反映了一個王朝的興衰。

 

中國上古時期有一本奇書《易經》,最初用來占卜和預測天氣,後來在民間發展出了一門獨特的營生—算命。算命先生通過觀察一個人的生辰八字、面相、手相,推算他的前世今生,預測命運吉凶福禍。

 

算命用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或許帶著一些封建迷信,但是它有很多地方用科學解釋不了,充滿了神奇,所以很多人「令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是今天不少人依然熱衷於算命的原因。

 

傳統的算命方式可能是算命先生在路邊擺張桌子,掛麵旗子,或是一位盲人敲著鈴鐺,走街過巷喊著「算命!算命!」現在更先進的算命方式是用手機APP,下一個這樣的APP,輸入自己的生辰八字,就可以預測未來。

 

在APP市場裏搜索算命的app,大概可以出來好幾頁,熱門的下載量可以有上千萬。不難發現,現代人對算命的熱度沒有因為科技的發達而衰退。很多人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焦慮和恐懼,他們希望有一位超能力的人來指點迷津,所以算命先生在線答疑解惑和販賣開運商品,成了這些APP的主要收入來源。

 

中國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氣功大師王林,可以用氣功做空盆來蛇等特異功能。成名後,結交了許多明星、官員和企業家,據說他有兩個房間專門用來放名人的合影,還出了一部厚厚的寫真集。

 

王林結交的官員中,有原鐵道部部長張志軍和江西省統戰部部長宋晨光。他曾經送給張一塊靠山石,保他一輩子不倒,還作為宋的高級顧問,為宋的決策占卜問掛。王還自稱在床上為好幾位女明星開光轉運。

 

後來王的斂財事蹟被揭發,他的那些特異功能不過是初級魔術。令人詫異地是,他為什麽能把一群見過世面的政商名流騙得團團轉呢?王其實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明白這些人最需要什麽?

 

亞伯拉罕·馬斯洛曾經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生理」、「安全」、「社會交往」、「自尊」、「自我實現」五大需求。

 

現代社會,很多人解決了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依然沒有滿足。他們除了利用所有科學手段來規避風險、預測未來外,也寄託於超自然的能力來消除不安全感。做生意的人,擔心自己被激烈的市場競爭擠出局,所以有求於他。當官的人,擔心自己在險惡的官場落馬,所以要去找他。娛樂圈的人,擔心自己不能繼續紅下去,所以會去拜他。

 

上面這些達官顯貴尚且沒有安全感,我們平常人更是如此,每當我們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也希望有神明來指點迷津。就像一個不會游泳的人掉進了水裏,哪怕遇到一根救命稻草也要死死抓住,就像在黑暗的岩洞裡摸索,哪怕看到一絲光線,也要勇往直前,我們還經常看到有人「病急亂投醫」,這些說白了都是沒有安全感造成的。

 

社會交往情感的需要

 

人生而有「七情六慾」,不可能在這個世上獨立存在,我們需要有和睦的家庭關係,友善的朋友關係,和諧的同事關係,希望被別人關心愛護,也希望能夠體貼照顧他人。

 

在動物界,我們經常看到和人類是近親的猩猩,有團座在一起互相捉蝨子的習慣,這其實也是他們的社交活動。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牌局、飯局、酒局……這樣的活動雖然已經變味,依然讓許多人趨之若鶩,他們內心可能並不喜歡這樣的「局」,時間久了,也離不開這樣的局,說白了,這已經成為他們的社交活動。

 

我曾經聽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同事吐苦水,他說:「天天晚上有各種酒局要應付,每天喝到酩酊大醉,身體胖了一圈,脂肪肝、高血壓等各種疾病也來了,我真希望每天能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過鹹菜米粥的日子。」 當有一天,機關頒佈了禁酒令,沒有明面飯局的時候,這位同事並沒有每天回家過日子,還時常邀三五知己私底下把酒言歡。

 

中國人在一起喝酒、打牌,娛樂可能只是表面,深藏的目的是社交的需要。美國耶魯大學的克雷頓·埃爾德弗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基礎上概括、改進,提出了生存需要、相互關係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三大人類的核心需要。相互關係需要就是我這裏所說的社會交往的情感需要,它對我們的重要性,也許只有我們真正快要失去的時候才能體會到。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理解,一個人失戀了,想不開會去自殺,也許當我們真正失戀的時候,才會體會到這種滋味。愛情是這樣,親情、友情也是這樣,當我們還咿呀學語的時候,母親離開我們一刻,我們就呼天搶地哭個不停。一些十多歲的小青年,為了能和同齡人打成一片,不知不覺染上了抽菸、打架、喝酒的習慣,也許這些並不是他們當初能接受的,為了兄弟情義,他們不得如此。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那些經常參加奧姆真理教的人,也會有一天被「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裏是最高的需求,其實人的需求不完全是由低到高逐級滿足,也有例外。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近代著名學者朱自清,貧病交加中可以不領美國救濟糧。這些人的所做所為,無疑是有某種精神的力量在支持著他們,他們追求的不是富貴溫飽。

 

漢明帝永平十年,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以白馬馱經像來華,標誌著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他們二人不遠千里來到東土,可以說是功德圓滿。

 

唐太宗貞觀九年,基督教初次來到中國。

 

此後,無數的西方傳教士來到東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湯若望還一度做了清朝的官。

 

這些傳教士在故土大多是不愁吃不醜穿的一群人,他們放棄那裏的一切,來到一個陌生且隨時充滿危險的地方,確實令人敬佩。傳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人生的價值,也是自我實現。

 

在一個信仰自由的國度裏,除了教堂、寺廟多,還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宣教人員。每當有人走過來向筆者宣教,不管他們屬於哪門哪派,筆者都習慣停下腳步,聽他們娓娓道來。他們所說的內容,筆者可能早已知曉,或者根本提不起筆者的興趣,但是看到他們侃侃而談、眉飛色舞樣子,好像讓對方有了成就感,筆者仿佛也做了功德。

 

一個人認同了某種信仰,會非常樂意和別人分享,希望更多的人來認同。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了鼓吹革命,四處演講,宣傳他的「三民主義「,吸引不少熱血義士加入。為了偉大的革命理想,秋瑾可以大無畏地慷慨就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可以拋頭顱灑熱血。

 

現在很多企業,不僅僅用錢和權來吸引人才,他們更注重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和精神來留人,讓他們施展自己的才華,擁有成就感。

 

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的壓力很大,有時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奧姆真理教讓他們找到了榮譽感和歸屬感,所以他們可以為了宗教理想上刀山下火海。

 

※作者為一個無可救藥的自由主義者,曾經在中國政府機關任職,後因言獲罪,現流亡海外,著有《自由的遠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