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共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有一點很有趣:只要報導中國與外國的爭端,央視總能找到對方的學者專家,站在中國這一邊,批評他們自己的國家。譬如以纒鬥大半年的美、中貿易戰為例,常常看到金髮碧眼、高鼻深目者-有時還會講中文-評論川普破壞世界自由貿易很糟糕,高築保護主義高牆不可取。
「置入」出自對方陣營、但對己方有利之評議的目的,可想而知,就是證明自己是正義的一方,對方是邪惡的一方,因為對方的作為,連他們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中國觀眾有多少人會接受此一「高明的」宣傳手法,不得而知,但招式用老,總會有人注意到,新聞中怎麼從來沒有中國人批評自己呢?
當然不會有!這是一個傻問題,因為…誰敢啊?
習近平2016年2月巡視央視,強調「黨媒姓黨」,文宣幹部也被打下一批,誰要是公開妄議中央,那可是要丟官查處的啊!但是如此一來,中國大陸的自我反省能力,漸漸消失殆盡。一個沒有反省能力的國家,要如何進步、如何崛起呢?
或論,中國官方體系中仍不乏錚錚之士,時而扮演社會良心,發出自省之聲,只是不存在於央視這種高階黨媒體系之中。最常被提及的例子是:今年6月下旬,中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公開演講,講述他們4月19日推出的頭版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這個專欄是檢討4月16日中興通訊被美國一制裁就差點「休克」的事件, 大意是「中國也有很多科技領域沒那麼厲害啦」。
雖然有人以陰謀論的角度,懷疑劉亞東敢於大鳴大放,其實也是中央宣傳降溫政策下的授意之舉-因為完全沒有被刪帖,但是從網路上大獲網友好評來看,中國社會仍有不少曾子的信徒,雖不致「一日三省吾身」,但也知「聞過則喜」比「文過飾非」要好,牛皮吹太大了,村夫愚婦都不會信的。
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其實很懂得「總結檢討」的中國共產黨,近年來,也允許央視「百家講壇」節目開闢先秦思想專題、也開始廣建孔子學院…一副暗暗接手國民黨當年「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架勢,為什麼不能容忍傳統文化中的自省精神滋生呢?
說到底,還是一黨專政體制揮之不去的夢魘-政權合法性問題。
因為沒有政黨輪替的機制,就要一直不斷強調共產黨專政的合理性與沒有「換人做做看」的必要。譬如,大力宣傳反日、反法西斯的歷史,以及經濟上超英趕美,是要喚起人民感念中共帶領大家抗拒西方壓迫,讓中國人站起來了、也富起來了的記憶。只是全球化的網路時代,要堵住多元思想的入侵,完全不可能,即使趕走了google,限制 facebook、youtube 入境,「異見」仍然時時在網上流傳,屏蔽+刪帖常常來不及,「維穩」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重要的是, 這樣做到底有沒有效呢?
有!尤其是煽動民族主義的文宣-列寧是始祖-總是非常有效的。舉個例子:去年5月下旬,中國留學生楊舒平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畢業典禮致辭,讚揚美國社會的民主自由,用了一個比喻:昆明的空氣與馬里蘭的空氣差別,說她在昆明要「戴口罩」,而「民主和自由是值得我們為之奮鬥爭取的新鮮空氣」。
想當然,立刻引起中國留學生社團的撻伐,說她是漢奸、辱華、賣國求榮,人肉搜索她的一切,再證明昆明空氣其實不錯,逼她道歉,完全無法理解「載口罩」就是隱喻沒有言論自由。這段情節,台灣很多網友可能都很熟悉,甚至可能發出過被要求道歉的發言,而稱之為「玻璃心」。
換言之,為了維持政權合法性的強大宣傳,葬送了中國年輕一代許多人的反省意識-也許不只一代,甚至可能是大多數。再舉一例,今年初央視春晚節目《同喜同樂》中,國家一級演員娄乃鳴扮演非洲大媽,引起非議甚多,但我竊以為,重點不是她塗黑了臉,墊了很大的假屁股,就說節目涉及種族岐視,那只是為了舞台效果。重點應是她的台辭:就想要一個中國女婿-暗示可以生出中國孫子-以及嚮往偉大富庶的中國。
當然,有人會說我想太多,中國對非洲援助600 億美元之後-最近中非論壇又加碼600億-於國家電視台讚頌一下外交成就,說有非洲人欽慕天朝上國,也無傷大雅吧?我同意,只要一位中國大媽就想要一位美國女婿,嚮往偉大美國的情節也出現在公眾媒體,不一定要央視啦,而不會被罵成漢奸、辱華、賣國求榮,我就同意。
反省的內涵之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元素嗎?仔細觀賞《厲害了,我的國》,其中的各項建設與發明,確實令人對其中卓有貢獻的科學家與工程人員,肅然起敬;但是,如果能讓「玻璃心」們,不要一看到「自己人」反省的言辭、或是「外人」善意的批評,就立刻群起而攻之,要求道歉+言語霸凌,那時,才真是「厲害了,我的國」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延伸閱讀】
●美中貿易戰 誰「快扛不住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