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開展城鎮社區配套幼稚園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社區配套幼稚園應當由教育行政部門辦成公辦園或委託辦成普惠性民辦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稚園。
一些自媒體將其解讀為「國家取消私立幼稚園,私營幼稚園將退出歷史舞臺」,引發了輿論熱議。隨後,官方出來澄清,這是對政策的誤讀,他們稱「通知裡的普惠性民辦幼稚園也屬於私營幼稚園,因此不存在私營幼稚園退出歷史的說法。」
該通知還提到「社區必須規劃配套幼稚園,如果沒有將不得辦理竣工驗收。已建成的社區配套幼稚園應按照規定及時移交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未移交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應限期完成移交,對已挪作他用的要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收回。有關部門要按規定對移交的幼稚園辦理土地、園舍移交及資產登記手續。」
這裡面涉及到了社區配套幼稚園產權歸屬的問題,這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有些地方政府對此作出了規定,有些則沒有。目前主要有三種歸屬,第一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產權屬於開發商。第二種,按照2007年出臺的物權法規定,如果事先對配建幼稚園產權歸屬有約定的按約定辦,沒約定的產權應借鑒社區架空層的產權歸屬,歸全體業主。第三種屬於地方教育部門。
這次的通知明確提到了建成的社區配套幼稚園移交當地教育部門,等於對產權作了一次官方的權威界定。去年以來,中國民營經濟退場論不絕於耳,民營企業家人心惶惶,習近平、李克強多次出來闢謠,力挺民營企業。但是這次的通知,卻很明顯是在對民營企業「割韭菜」。
社區配套幼稚園的產權固然有爭議,但是利益的直接相關方是開放商和業主,產權的界定理應在他們二者中抉擇,現在卻讓當地教育部門坐收漁翁之利,相信很多開發商和業主不能認可。
雖然通知也提到了「用回收、置換、購置的方式來辦理移交手續,原則上於2019年9月底前完成。」但是我們也知道,就算社區配套幼稚園的產權明確屬於開發商,在強勢的地方政府面前,開發商很難獲得一個公道的價格。如果產權歸屬不明的話,地方政府就可以直接一紙公文「查抄」了。
通知稱將社區配套幼稚園辦成公辦園或委託辦成普惠民辦幼稚園,這一措施看似能降低學費,減輕家長負擔,但是能否實現還存在不少疑問。
首先,2019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巨大,政府減稅,財政收入減少,在中央呼籲地方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的大環境下,地方財政又能投入多少在公辦教育上呢?據瞭解,去年湖南某縣因為財政拮据,不能提供足夠公辦教育資源,強迫分流部分學生到民營學校。
其次,普惠民辦幼稚園真的能披著普惠的外衣提供更多實惠嗎?社區配套幼稚園移交給當地教育部門後,當地教育部門可以說完全掌控了對潛在辦園者的選擇權,招標的過程能否公開、公平、公正,確保不會形成裙帶關係呢?一個政府如果什麼都想管,而沒有完善的權力監督機制,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普惠民辦幼稚園雖說可以得到地方政府的補助,按照政府指導的價格收費,如果大量的辦園者經營不善,入不敷出,地方政府真的願意讓其破產來自己接爛攤子嗎?還是提高收費標準,讓其渡過難關呢?
最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會不會變成與民爭利,成為地方政府的提款機呢?中國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它用來形容有權有勢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其實我們很擔心這一通知最後變成不許私人將社區配套幼稚園辦成營利性,卻變相允許地方政府辦營利性幼稚園。
中國是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教育的,已經有不少民營中學和大學,如今卻單獨限制民營幼稚園的發展,不許幼稚園資本上市,把幼稚園的所有亂相歸結於民營資本,這是不是不公平競爭呢?還是為了掩蓋政府在公辦幼稚園投入不足的事實呢?
中國最高領導人也不得不承認民營經濟相比公有經濟更有活力和效率。2010年,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裡面提出到2020年,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達到80%左右。將來如果沒有足夠來自民辦幼稚園的競爭,半官僚化的普惠性民辦幼稚園還能保持多少活力呢?
此外我想舉一個中國獨立學院的例子,它實質上是2003年經教育部規範後的公有民辦二級學院,筆者認為它和普惠民辦幼稚園很像。很多中國正規公辦大學都開辦了這樣的二級學院,比如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很多獨立學院並不能共用母體院校的教學資源,最後獲得的畢業證書也和公辦學學校不同,但是學費卻是公辦學校的3到4倍,成為母體院校的提款機。我們有理由相信,將來普惠民營幼稚園的肥水可能流入地方政府的口袋,而學生能否獲得高質高量的教育也是很大的疑問。
※作者為一個無可救藥的自由主義者,曾經在中國政府機關任職,後因言獲罪,現旅居海外,著有《自由的遠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