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的「台灣不為人知的一面」系列報導,國內媒體普遍聚焦在第一篇的「國軍不值得信任(九成退役國軍淪共諜)」。關心台灣經濟發展的國人,對第三篇「台灣的高科技天下只剩三年」的質疑應當也不少。
日經引用匿名人士指出台積電的優勢最多只剩三年,來做出台灣經濟走下坡的結論。這讓人想起2015年半導體業驚濤駭浪的一年,2015年9月8日《遠見雜誌》也有這樣論述:「台灣半導體產業,只剩三年好日子?」。在當時的氛圍下,馬英九總統差點引中資進入半導體產業,所持理由是「引進微量中資,幫助台廠爭取中國市場」,若不是交大、台大、成大三位資工、電機系教授12月10日發起連署,反對台灣IC設計產業開放中資(在此之前,中國紫光集團已與台灣記憶體封測廠力成簽署策略聯盟及認股協議書)。五百多名專業人士和學者響應,讓馬政府縮手,也讓挖角「台灣DRAM教父」(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宣稱要收購台積電和合併聯發科的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國偉的意圖破滅,否則台灣半導體產業,現在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回頭談遠見「只剩三年」的邏輯,它是由下列三個認知鋪陳:
一是對購併案的負面解讀。2015年九月,全球第二大、國內IC設計龍頭聯發科,啟動當年度的第四樁結盟案,宣布收購以電源管理晶片見長的立錡科技;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公開收購排名第三大的矽品,這是台灣半導體產業進入整合階段,卻被作者視為「這都象徵並宣告著,台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業,已經嗅到濃濃的危機感」。
二是中國業者展現自信的誤導。2015年6月展訊董事長李力遊,接受遠見記者獨家專訪時,公開向聯發科董座蔡明介嗆聲,「現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這邊,聯發科跟高通沒有成長空間了!」如今看來,當然是膨風。
三是擴大解讀設備廠商的含蓄對話。當時台灣已連續幾年蟬連全球採購半導體設備最多的市場,記者問應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廠)副總裁余定陸,余表示,「三年之內,大陸半導體採購不會超過台灣。」但問三年之後呢,余不敢回答。作者就據此下了標「只剩三年好日子?」。
兩個三年過去,2022年1月15日,《遠見雜誌》再度提出「現在的大立光、可成,難道是 3 年後的台積電?」當時雜誌探討鏡頭一哥大立光、機殼大廠可成所遭遇的波動,進而回應(也許是作者自問自答)有人擔心台積電會不會步其後塵?文中指出台積電掌握八大關鍵難以被取代、追進。但作者最後引述遠見記者的觀點,加以延伸作成結論:「應當是不會」,但未來若是「不傳統」「不正規」的政治力強勢介入,迫使台積電「集中」「效率」的優勢被快速稀釋的話,就很難說了。這樣的結論,後來被有心人炒作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去台化」的論述!
遠見這次「3年論」也是有所本。文中談到「盤點目前台積電對外公告的海外建廠計畫,預計三年後美洲、亞洲都備有生產基地,歐洲還是未定數……」。但,曹世綸受訪時所談的「如果變成產能大部分分散各地,就會很麻煩」的關鍵字「大部分」,顯然被作者刻意忽略了。
根據TrendForce的統計,2022年台積電全球產能布局如下:台灣93%,中國 6%、美國占比 1%。預估三年後(2025年),台灣、中國、美國、日本的產能比重分別為:88%、8%、3%、2%,換言之,赴美(或海外)設廠所新增的產能比重仍低,三年後的影響仍相當有限。另,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推估美國廠3奈米在2027年量產,屆時台灣已推進至2奈米,甚至進入1.4奈米的研發。因此,目前台積電海外布局,到底是產業淘空還是全球制霸?答案不辯自明!。
未來幾年,台灣面臨新地緣政治、新通膨、新科技…等複雜環境,必有「遠見」的媒體,會再提醒國人「只剩三年好日子」等等。期待下次更客觀持平。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