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專欄:藝文「補助」不是只看數字

林韋地    2025年01月26日 05:00:00
很多有價值的藝術和文化工作,不一定適合被商品化,或被發展成特定產業鏈的潛質,但不表示公部門就不應該投入資本補貼。(文化部提供)

近日藝文「補助」引起一些論爭,想在這裡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和做一些概念的釐清。

 

政府和公部門的存在,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做自由市場裡無法獲利可是重要的事情。如果可以獲利,那相關經濟活動私人企業來做就可以了,政府不必與民爭利。就是有些事情重要但是無法賺錢的,才需要政府用公民的稅金來做,選擇合適的對象補貼讓其業務可以繼續發展或維持,也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舉個簡單的例子,絕大多數的罕見疾病的治療,對醫院來說,都是虧錢的,因為案例很少,不大能達到足夠的規模經濟來獲利,除非醫院收取非常高的費用,但也就意味著多數的患者都無法取得必要的治療。所以罕見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幾乎都是大量需要公部門補貼,但相信不會有人說,罕見疾病的治療是沒有價值的,是浪費錢的,社會上大多數人都用不到所以這些罕見疾病的治療不需要。而這些處理罕見疾病的治療的醫護人員,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他們其實每天都很努力地在做虧錢的事。但應該也不會有人覺得,這些醫護人員是失敗的,是靠補貼才活得下去的,那些可以在自由市場賺大錢的醫療美容才是最棒的醫生。

 

同理,藝文相關「補助」,其細項的執行為何,是基於什麼樣的價值和判斷,預算有沒有被合理使用,當然都可以被檢視和討論。但很多有價值的藝術和文化工作,本來就不是要討好大眾和資本市場的品味,也不一定適合被商品化,或被發展成特定產業鏈的潛質,但並不表示公部門就不應該投入資本補貼,或這些藝文工作者就可以被貼上失敗的標籤。

 

社群媒體的興起和主導公共討論,造就一種奇怪的新自由主義氛圍,凡事都往數字看,好像任何東西都要很多人看或是賺很多錢才是棒才是對,但說穿了這種對多數的討好,很多時候只會造就低俗和淺薄,人類歷史上的很多進步都是從少數開始,很多好的作品在其被創作的年代也不一定得到認可,其藝術價值可能在很多年後才得應有的肯定。

 

文化和藝術就和醫學一樣,是一種專業,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倫理和價值判斷,而且不應為資本力量所左右。凡事都只看數字看自由市場反應,反而只會造成專業倫理和素質的崩壞。

 

政治的攻防是一時的,但社會和公眾怎麼看待文化和藝術,需要更謹慎和更多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作者為醫師、《季風帶》發行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