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削減文化部預算之爭,不少台灣作者、小說家、出版界人士聯署反對。筆者作為香港的外人,當初跟台灣也是由「文化」開始結緣,從閱讀台灣書籍開始。一方面是台灣有自己成熟的出版業,近代幾乎沒有審查,而成為翻譯中外新世界作品的一大輸入點。通過台灣,小時候的自己看到了世界的一點點。
2000年代,筆者也通過台灣的網絡論壇、網路遊戲,稍為開始了解台灣人的語言、世界和風土人情。令自己這樣一個外面人,對台灣產生興趣。甚至如有一天能去居住、工作,其實最先也是由於台灣有「自己一套」文化環境,有輸出和維護文化的穩定工業,能引起人的關注和思考。當然世上「作品」種類有很多,以下就只講講書籍。
自己在香港並沒有申請過補助。過去出版作品,都是依賴大型和獨立出版社,依賴市場反應和自付盈虧。但如果有一定資助的話,是否會做得更好,更加專注,我也會答,那肯定會。問題往往只是如何把錢用得對,但用錢去投資文化和作品本身,其實是一種產業戰略。只要用對了,效益累積到最後,是可以(流行)文化興邦,南韓就是這樣子。
過去國際會講「軟實力」這概念,軟實力說穿了就是對他人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會在外面得到好感和善意。亦即如果日本一夕之間毀滅,全世界都會有感損失,悲痛落淚,因為日本的文化已經成為歐美人的日常精神糧食。如果可以阻止,世界各國大概都會做不少事,去阻止日本這個獨特地方被毀滅。因為日本能輸出的文化,只有日本人能做到。台灣現時的作品,也只有台灣社會能培育出來。
「文化產業補助」的好壞,香港輿論自己也不是沒有討論過,跟現時的「削預算」討論也有相類似。總有聲音會覺得,這些錢可以「用得更好」。當然我們都很難否認,作品事前沒有「回本保證」這事實。不是每一個作品、作者和行業都可以鯉躍龍門。不過當中的成功例子夠強,確實可以為本地人「爭光」,還能吸引外國人去用心接觸你的文化。
例如我們小時候很多人接觸《哈利波特》也是讀「繁體中文版」。JK.羅琳通過一支筆,創造了一個吸金力極強的影視 IP 宇宙,自己成為富婆,她選的上一波真人版演員,現在都成了好萊塢小富翁。她重新將「活的英國」帶到了我們眼前。
因為我們一代年代所限,是沒有太多英治時期的記憶,對英國文化也不熟悉。第一部講哈利波特是個孤兒,被姨媽德思禮一家收養,到十幾歲入學之前,連自己的房間也沒有。
羅琳在這本處女作,其實用不少篇幅去描寫姨媽一家雖然沒有法律上「虐待」波特,但處處刻薄,經常有陰陽怪氣和瞧不起人的時候。又因為哈利波特的「魔法師血統」,他被崇尚「正常」的姨媽一家當成怪物和疫病,情節中有不少「英國人眼中的英國刻板印象」,某種「排外」和階級主義的感覺。而「英式」的風物、語言和幻想,也通過同一支筆、同一個作者,得以重新宣揚出去,形成「影響力」。
如果她更早被發掘,也許這個 IP 更早出現,初期的她也不會那麼艱困,英國人和世人會更早認識哈利波特,亦未可知。
反對資助、投資文化產業的一些說法,其實香港人也不會陌生,因為香港社會比台灣更加實際,似乎沒有市場價值的東西就應該取消。不少「大眾」或議員會覺得文化是虛無飄渺、不能吃飽又不能炒賣的東西,認為公共資源更應該拿去醫病、建學校、蓋房子之類,好等他們在選舉時更易拿到支持。
有些人會覺得,精神食糧和文化生活對人類也很重要。自己也一定程度同意,但在這些之外,還有一層實際集體的維度:這些資源如果用得好,工業可以很賺錢,達到娛樂公民、洗滌觀眾讀者的心靈效果,更形成一個共同體持久的吸引力,在文化上能令人獲得「對外交往」的能力。
人類學語文、語言、文化、「說故事」,擺顯「有文化」的風雅樣子不是重要,最重要是「文化」令我們獲得「對外交往力」,去懂得別人在想甚麼,人們也懂得我們在想甚麼。才不會誤判。先懂一點點也好。
當然國際上講錢講軍力講石油 AI 等等,很實際,但文化自然也是實力,因為它也是一種「影響人」的能力。甚至人會懷疑,政治紛爭、對個別國家政黨及政客的喜惡,對人的影響可以很持久,但及不上厲害文化作品的影響力。而文化和作品的競爭,乃是以幾十至一百年為單位的長途競爭。
※作者為香港評論者/作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