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管會與財政部提出慶富聯貸案的專案報告,指出參貸的公股行庫,加上其他自貸案,一共損失約149億。也就是說,光一個慶富集團就讓國庫賠了上百億,這樣的數字,幾乎等同於泛公股中段班一整年的稅前淨利。
整個慶富案有許多環節出差錯,從事前參與標案的廠商資格審核、中間公股放貸、與持續追蹤慶富的財務狀況、還款能力都有疏失,然而最讓民眾不滿的,是誰下的令、誰的一句話就能讓公股乖乖打開金庫,讓慶富搬錢。
公股之所以對明顯有問題的貸款案乖乖照辦,其中的關鍵在於,當能夠影響你去留的上級,交派你一件任務、告訴你這很重要,你會不會盡力去完成?這些泛公股,由於人事皆由財政部掌控,底下的公股高層怎敢不配合。
但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都是公股銀行,人事命令由政府指派,看似有合理之處。
其實許多人不清楚,媒體常提到的「八大公股行庫」,有六間都早就已經民營化了,政府持股已經低於五成,多數落在兩、三成。而僅持股兩、三成的政府,卻掌控了整個公股上下人事,就連銀行經營以及放款給誰都可以影響,代表政府的民營化,儼然毫無成效。
過去許多國家在政府推動經濟發展,也都有賴政策性銀行協助,然而隨著經濟發展趨緩,政府意識到政策性銀行在放貸中容易造成道德風險、競租等情形,在1980、90年代紛紛推動官股事業的民營化,現今官股佔金融市場高達五成的台灣,已經是國際上的特殊現象。
如德國郵政的成功的民營化經驗,雖然裁掉部分不適任的員工,但同時開創新業務,增聘員工,整體生產力、獲利都十足的成長,但前提是政府不再干預公司經營,徹底從民營化走向自由化。
慶富案的問題反應了台灣只有表面的「民營化」而沒有落實自由化,反使這些泛公股介在不公不民的灰色地帶,衍生諸多弊端。而這些泛公股更成為每一個執政黨上台後的酬庸之地,光是整個金融相關單位,政府能指派的人事就高達102位,成為藍綠雙方都不願放手的禁臠。
從慶富案我們可以得到的教訓是,政治放貸若凌駕金融專業,就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但如果政府只是草草讓幾位公股人事下台,不徹底反思過去民營化是否根本就只是表面功夫,不真正落實市場競爭,只怕離下個慶富案再爆發亦不遠矣。
※「肥貓與他們的產地」粉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