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拔管」爭議中,藍綠雙方的論辯幾乎已經到了夏蟲語冰、水火不容的狀態。姑且不論雙方的政治立場或是所持的論點為何,自由主義、大學自治或學術自主可能是彼此都能接受的價值主張。
諷刺的是,當許多人高舉理念時,往往忽視這些意識形態的社會關係、經濟生產與政治權力三者之間互為因果的真實現象,表面的意氣之爭對解決本質問題毫無幫助。
馬克思所言「哲學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重點在於改變世界」,就是問題最好的詮釋。換言之,必須從「整體脈絡」與「結構變革」的角度思考大學自主或是學術自由的意義,否則這些價值只是形式上的海市蜃樓或是虛假意識。
因此,重新檢視「究竟是誰的大學自主」命題有其必要,因為學術自主應該是師生與社會的公共財,不是任何政權、政治集團或利益群體的禁臠。
顯然,民進黨在進行這場政治鬥爭時,沒有真實掌握議題的本質,所以在「管爺/統派」症候群中,失去了自己的立場與高度。因為這不是管爺個人政治偏好與道德問題,而是無數管爺們所累積下來的制度遺產與整體結構。由於民進黨搞錯方向,「在錯誤時間地點,挑錯了對象,打了場錯誤的戰役」,因此陷入「藍綠/統獨之爭」的僵局並且進退維谷。
另一方面,藍營刻意將「拔管」、「反年改」與「反台獨」三個議題進行簡化的政治剪輯,不僅將民進黨與自己轉化為成加害者/被害者的關係,並且刻意將自己包裝成為權力的解放者,這可從藍天行動聯盟召集人武之璋參與「新五四運動」得到解釋。
一夕之間,保守與威權政治的捍衛者反成了自由主義與改革的倡議者,藍營群眾也陶醉在這樣荒謬的政治情境中。傅斯年、蔡元培與胡適所追求的自由主義精神,本質上與深藍訴求保守主義格格不入,這種角色與身份轉換實在令人費解;前一刻這幫人還在捍衛八百壯士的既得利益,怎麼轉瞬間就變成進步價值的倡議者。
在藍綠惡鬥的背景下,馬克思歷史唯物論的分析架構其實「很管用」。台大盤根錯節的利益共生體象徵著「經濟基礎」,所謂「大學自主」只是這個生產力下所體現的「上層建築」一環,這種虛假、帶有欺騙性的形式主義稱之為「學術自由」(如同鴉片般的宗教信仰),並反過來論證了經濟基礎的正當性。這是一個嚴密的結構,行之已久且理所當然。
5月5日是馬克思誕生兩百年的日子,縱使共產主義的實踐已經失敗,但是作為哲學思想與學術典範的馬克思主義仍有其價值,左派思想對公平正義的堅持,以及對於現狀所採取的「批判、超越與否定」的態度仍然有其群眾魅力。
民進黨可能要思考,轉型正義的目的在於改變、解放結構而不是鞏固自身的權力;至於國民黨,先搞清楚權力的邏輯因果關係後,再來談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