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核人士與馬前總統別阻礙再生能源發展

蔡卉荀    2018年11月12日 14:30:00
分散、多元的再生能源系統,搭配可快速升降載的燃氣、水力與儲能設施,以及氣象預測、需量反應措施,反而能提供可預測、可因應的電力。(蘋果電腦網站)

「太陽下山或無風時就沒電了,怎麼辦?」這些問題正說明了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的特性,也引發人們擔心再生能源無法穩定供電。

 

事實上,如果只有一塊太陽光電板、或一座風機,確實會發生供電起伏的情形。但如果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有光電板或風機,就可以分散環境干擾因素,透過電力調度,整體仍可以獲得穩定的再生電力,這在德國、丹麥等再生能源量多的國家已經獲得證實。

 

核能、煤電阻礙再生能源成長空間

 

但再生能源佔比提高時,傳統電力系統反而會阻礙再生能源的發展。這是因為傳統電力系統為了達到穩定供電,一定要讓核能、煤電等所謂「基載電力」優先進入電網,但卻因此佔去了再生能源可併入電網的空間。

 

當太陽很大或風很強,再生能源發電量大的時候,因為電力系統中已沒有多餘的容量,反而必須切斷再生能源,形成浪費,人們無法享受大量的綠能,必須屈就摻雜核能與煤電的灰電(圖一)。

 

圖一  傳統電力系統讓基載佔去空間,迫使超出電力需求的再生能源只能浪費掉。資料來源:《日本再生-尋找新能源典範》紀錄片截圖再製)

 

這也難怪擁抱傳統核煤與基載概念的擁核人士,即公投第16案提案方,及馬前總統,會認為再生能源難成氣候,只能當丑角。很顯然若要發展再生能源,勢必要改變僵化的電力系統。

 

國際能源總署近兩年的《電力系統變遷現況》報告已指出,為了發展再生能源,電力系統必須強化彈性調度的能力。而打造彈性電力系統的第一步就是讓再生能源優先併網,再用其他電源來填補不足的電力,也就是所謂的「殘載」(圖二)。

 

從底下表一可以看出能在短時間內從零到滿載的電力,才能配合太陽與風的間歇特性,成為殘載的合適電力,例如燃氣、水力,有些國家還會搭配生質能或地熱,同樣能快速因應,大幅提高電力系統的彈性。

 

各種電力從零到滿載發電所需的時間(資料參考:泛科學《815全台大停電,你搞清楚發生什麼事了嗎?》https://bit.ly/2NNRu3Y

 

圖二、新的電力系統讓再生能源優先併網,再用其他電力滿足殘載需求,提供彈性可靠的電力。(資料來源:《日本再生-尋找新能源典範》紀錄片截圖再製)

 

此外,現代的氣象預報可以協助預測電力供需趨勢,讓調度中心提早因應,若再加上儲能設施與電網穩定器,要達到100%再生能源也不無可能

 

反觀傳統電力集中在幾座大型的核電廠或火力電廠,一旦電廠故障、破管、或電塔倒塌,就會大幅降低供電能力,造成難以預測的缺電。

 

總而言之,分散、多元的再生能源系統,搭配可快速升降載的燃氣、水力與儲能設施,以及氣象預測、需量反應措施,反而能提供可預測、可因應的電力,而使電力供應的可靠度大幅提升。傳統的核能、燃煤電力因為彈性太低,根本不可能用來「養綠」,反而會阻礙再生能源的發展,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終將被淘汰。

 

※作者為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