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消風,能怪誰?去年1124的韓國瑜,能否相同於明年111的韓國瑜?「換瑜」絕對不是「換柱2.0」:其一,韓粉出草,眾人皆怨,不會有英粉反串韓粉的假支持;其二,韓國瑜市長的失言,沒有柯市長失言的豁免權,記者對待市長失言的反應,韓柯差別明顯;其三,2016年的國民黨因為追求團結與勝選而決定換柱,現在的「換瑜」無須國民黨決定,已經轉由藍營支持者驅動。民調數字的周周下降趨勢,這不是「換瑜」的民意表現,什麼才是?
《上報》的獨家新聞不會造成「換瑜」現象,更不可能成為國民黨分裂的關鍵要件。吳敦義主席面對媒體發問,指稱若是惡意造謠而有損國民黨聲譽,當然要提告究責。問題是,根據《上報》獨家新聞內容,吳主席應該提告的被告,或稱為「黨內權威消息管道」,亦或是「消息人士」、「知情人士」,甚至是「王金平前院長」。撰寫新聞內容的記者,很適格擔任證人,卻不是真正的「被告」,更遑論《上報》的主管人員。記者當然知悉受訪對象為何人,更知悉自己撰寫內容所涉及的「黨內權威消息管道」、「消息人士」、「知情人士」實際為何人。排除刻意造假且無職業道德的「犯罪」故意,吳主席若要提告,可別錯告而混淆焦點,致使真相不能發現。
上開報導對國民黨是否有所中傷處,在於有無透過張顯耀而傳達「換瑜」關切?國台辦趁機關心韓國瑜選情,這是無可厚非的職務行為,至於關心的實際行動,是否要透過機密民調而證實?這是技術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在於國台辦有無明確表達「換瑜」的意見徵詢。如果國台辦表達「換瑜」考量,國民黨的「密使」張顯耀返台述職後,才會有「韓下郭上」的「備胎」討論。否則,單單只是關注選情,又有不能說的政治考慮,國台辦操控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之說,實屬過度推論,確有惡意毀損國民黨聲譽之虞。但此部分,不是獨家新聞報導的內容,純屬讀者臆測與媒體推論,在合理評論的基礎上,記者怎會有惡意毀損國民黨聲譽的任何可能?
韓流消風、民調下跌,這才是「換瑜」的推波助瀾。遠在國民黨制定與滾動式修正初選機制時,吳主席與黨中央如中常會者,怎會預料到韓國瑜市長的民調熱度不能堅挺持續?國民黨應該小小反省一下,設若郭董大輸韓市長17%是真實民意,怎會初選結束不到一個月,在三組競爭的狀況下,郭董沾柯或結王,其民調支持度均能與韓市長一爭長短,甚至超越而領先?唯有失真的初選制度,才能導致失效的提名人選。民進黨縱有初選瑕疵與黨內爭執,但是初選結果底定後,整黨立馬往前努力,為何國民黨卻從選情看好而要下架民進黨,迄今為止,怎會情勢翻轉,瀰漫藍色憂鬱而要擔心「換瑜」?這不是黨主席吳敦義的責任,難道會是王金平或郭台銘的過錯?
韓市長是否為適格的總統候選人?問問馬前總統與連前副總統兩位國家級政府領導人,自有客觀答案。韓國瑜的初選出線,何嘗不是權力分贓的政治交易?只不過涉及交易好處者,實在非常有限,難怪郭董與王院長心有不平。「換瑜」的取決者,不在於國民黨中常會或全國黨代表大會,而是在於藍營支持者,不能一心一意力挺韓市長。去年1124橫掃綠營嘴邊肉的霸氣壯志,如今消長已是事實,怎能延續直到明年111投票當日?郭董若決定獨立參選,更是啟動「換瑜」的棄保作用。只要韓市長找不到自我修正的行為模式,即使沒有第三組人馬競爭,藍營支持者投不下去的良心與真知,豈不是「換瑜」的作用力?
管大校長為了自己清白,而有青蠅、白壁的爭執高論,不反思自己賺稿費的青蠅牟利,卻要聲稱自己當年無暇如白壁,這不是很荒謬的謊言與笑話嗎?一邊當政務人員,一邊當時政批判作者,這樣的悖論與荒謬,難道不是新台幣的調和力量所致使?一篇2.5萬,就能讓青蠅現形、白壁退場,吳主席當時滾動式修正初選機制,何嘗不是「彼時假白壁,現在真青蠅」的報應?
今日的「換瑜」效應,痛苦者是韓國瑜,等到明年大選結果揭曉,痛苦者肯定是吳敦義與國民黨。國民黨不能團結也不能勝選,何以致之?不是《上報》的獨家新聞使然,只是人性自私,人算不如天算,當初鷸蚌相爭的旁觀者,現在都不是漁翁得利者,如此而已。大智若愚相比大愚若智,吳主席與韓市長恐怕都是「若智者」。
※作者為自由作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