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彭文正等人的惡意更令人感到窒息之處

沈榮欽    2019年09月23日 00:06:00
謠言散播之後不死的原因在於,謠言會經由黨派色彩明顯的網站重新包裝,豐富的內容最終成為媒體的新聞,再經由具有影響力的網紅重新宣揚,透過廣大的追隨者重新散播,如此週而復始,謠言不死。(資料照片/美聯社)

腐朽的顏色

 

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社交媒體如Twitter 已經在人們的資訊接收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影響選舉的工具。而且不意外的,越接近選舉,各種或真或假的傳言滿天飛,即使有些看起來不那麼政治的傳言,後來也都發現其實或多或少含有政治目的。

 

有些傳言屬於disinformation(造謠),有些則是misinformaiton(誤傳)。disinformation是發送者明知為假仍故意傳播的訊息,而misinformation 則無法確知發送者的意圖。當然還有些是troll post:與訊息的真假無關,po文的目的就在挑釁與製造衝突。以下我將注意力集中在misinformation,而不是明知故犯的惡意傳播者。

 

熟悉《創新的擴散》一書的人,也會好奇於傳言的擴散,從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大多數社交媒體po文的壽命不過數小時到數天,那麼這些大規模的擴散是如何發生的呢?

 

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的學者找了17個在流傳於2012年10月到12月的Twitter政治傳言,然後分別對其與事實查核比對後,搜集這些傳言產生後13個月,共有274,416個po文的傳播情形。

 

他們發現misinformation會在產生後逐漸擴散,而且在達成高峰後,過一陣子會重新回來,繼續擴散達到另一個高峰,如此週而復始數次。但是有趣的是,真實的訊息並不會有這種效果,真實的訊息只會經歷生命週期一次,不會產生漣漪與數個高峰的時刻。

 

真實的訊息一旦投入資訊的汪洋,就會逐漸沈寂,再也激不起一片漣漪。

 

真理是多麼的寂寞。

 

為何謠言的傳播如此生生不息?因為資訊的供應鏈。

 

謠言散播之後不死的原因在於,謠言會經由黨派色彩明顯的網站重新包裝,豐富的內容最終成為媒體的新聞,再經由具有影響力的Twiiter網紅重新宣揚,透過廣大的追隨者重新散播,如此週而復始,謠言不死。

 

謠言的道理我懂,但是真正令我感到疲憊的不是謠言,而是腐朽的顏色。

 

在蔡英文博士學位的質疑中,我從一開始在意的就不是彭文正等人的惡意,或是謠言的製造、變體與豐富的傳播形式,那都是理性之上顯而易見的研究主題。我或許佔了曾經短暫在劍橋大學與法國INSEAD求學經驗之利,對此有更多的理解,但是在意識深處,也不是資訊真偽令我感到疲憊與作嘔。

 

真正令我見到腐朽顏色的,都不是這些理性之物,而是台灣很多人,無論知識與教育程度的高低,集體製造一個規規矩矩的鐵籠,試圖將更大的世界裝入台灣小小鐵籠之中。這是小地主圈地為王的文化,是一種集體意識的僵化,是表面上讚揚創新,骨子裡卻背道而馳的文化;是一種要政府有能,卻擔心防弊的文化;是一種相信發大財的膚淺,卻又對爆料打貪著迷的文化,是一種柯文哲身上與其宣傳完全相反的價值卻令年輕人崇拜的腐朽氣息。台灣的這種腐朽氣息與顏色,才是最令我感到窒息之處。 

 

※作者為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本報專欄作者。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轉載自作者臉書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