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校園智慧販賣機案,吵的風風火火的,正反兩方都有支持者。但一切都是誤解。
誤解之一,是柯市長聽信廠商吹噓,誤以為這些販賣機什麼都能賣,而且還有什麼人工智慧能力。透過校園練兵,可以作為悠遊卡進軍未來智慧零售的基礎。
真實狀況是;這些販賣機充其量只是多了悠遊卡讀卡機與網路卡的聯網販賣機。除了多了即時庫存管理的功能外,一點智慧也沒有。而且除了罐裝飲料與小包裝零食外,很多尺寸太大,太小,太長的東西(如文具)都無法賣。它能收集到的消費者行為資料,跟傳統販賣機能收集到的資料沒有太大差別。更別提什麼人工智慧了。
上回吳恩達教授來台的演講很清楚,現階段任何人工智慧分析都是主題導向的。先界定了要解決的題目,然後選擇了模型,再定義資料收集的範圍與方式,最後執行訓練。然後比較決策結果。
所以我說這些販賣機收集到的資料,連基本的商業智慧都很有限,別提什麼人工智慧了。不服氣的可以來戰,告訴我這些販賣機用什麼樣的方式,收集了哪些行為資料,所以可以用什麼樣的模型訓練之後,解決那一個以往解不了的問題。
誤解之二,是來自於誤解一。因為人工智慧的基礎與行為資料有關,所以很多人很緊張這樣的販賣機會侵犯隱私。
真實的狀況是,這些販賣機在營運商端只有成交記錄,而成交記錄只是卡號,品號,貨道,時間與金額。學生證悠遊卡在悠遊卡公司只有學號與卡號的對照。而學號與姓名的資料本來就在教育局。除非三方違法彙整資料,否則就算老爸想上網查查小孩在學校都買了什麼也辦不到。(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連基本的商業智慧都很有限)。
所以,不管是孩子的基本資料,還是行為資料。透過校園自動販賣機所暴露的隱私,是遠少於FB與購物網站,根本不用擔心。
這個案子有太多爭吵都是源自於對零售科技與人工智慧的誤解。在我看,唯一確認效用的只有兩件事:
一,販賣機商因此多賣了不少機器。
二,食品公司因此多賣了不少含糖飲料。(文章轉載自作者臉書,原文連結。)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