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不止鄙人,不少文壇前輩,也歌頌港英時期的繁榮昌盛。然而,以前亦講過,我城為全球最畸形的經濟體系,因為工業北移中國後,九成以上工種為服務業。能做到無工業下繁榮穩定20年,公務員福利制度,應記一功。
誠然,香港各產業對GDP皆有貢獻,但不是人人適合當服務業,過往生產線組長,只能當清潔工人,以前亦撰文提過。港英令利益澤及基層的解決方法,是增加公務員額數,因為政府就是全城最大僱主,與私人企業在人力資源市場競爭。用人類語言來說,就是增加公務員員額,企業要請人,要競爭,自然也要同時增加人工等誘因搶人,私人市場人工自然水漲船高。
港英時入職公務員具體福利就是:足夠生活退休金,即使移民,也可拿到離世那天。子女往外國升學的九成寄宿學費(10年下來,可以達千萬港元)。被譽為「鐵飯碗」,過試用期後,如非犯大錯,例如干犯刑事罪行,可受僱到退休之日。已婚有宿舍,或可以拿租金津貼。
就是上段這些福利,令私人企業要和政府競爭,自然要增加薪金各樣來請人。
有這些福利作後盾,買房信心自然上漲。那些年,一個政府街道清潔工人,也可以儲到錢買房。房地產市場是香港經濟火車頭之一,需求增加下,有房在手的,在房價升時,身家暴脹,消費自然較多,連帶服務業也有增長,請更多員工,請不夠人,自然把薪金提升,於是,全港繁榮!
眾所周知,政權轉移後,經歷8年「建華之亂」,董先生先把房市推倒,接著公務員招聘砍掉數年,即使新入職,大部分也轉為短期合約制,長期合約的如警察,也沒有上文可領到死日的退休金和子女海外教育津貼,而只有一筆過的「公積金」。
更有甚者,把不少低技術工種外包,上文的街道清潔工,在港英時期,月入過2萬港元(20年前,過2萬港元對基層很厲害,現在即使大學生也只有萬多元),可以買房,外包後,工人工資最低時只有3000元一個月。
舊制度下的公務員也不好受,政府故意不請人,他們工作量自然有增無減,結果推出所謂的「資源增值」,聽來很好聽,其實只是要他們一個人做5個人工作。過往台灣學者也有撰文探討。
上文講過港英增加公務員福利,利及私人市場,同樣道理,董先生把新入職公務員福利大砍,也損及私人市場。
首先,各經濟寡頭,因不用與政府競爭,先行把舊有員工轉一年制合約。次生災害不止這項,當年房價崩潰,出現「負資產」,全世界想救亡,但當每個人的工作朝不保夕,不可能有信心買樓,不少老師當年都有足夠首期,但就是擔心失去工作,因信心問題不敢買,令樓市因需求不足而雪上加霜。地產是香港經濟火車頭之一,有樓房在手的人不肯消費,服務業賺錢更少,引發通縮(通膨反義),從業員人工自然更少。
根據經濟學常識,在GDP沒有增長時,政府開支應該帶頭增加,以此拉動經濟,但香港政府當時反道而行,倒轉邏輯,在經濟陷入冰點時,寒中送雪,把公務員招聘和新入職者福利大砍,更把大量工種外包,令市民利益連帶受損,回歸前後的經濟落差,很難怪責他們懷念殖民地時代。
當然,經濟增長涉及很多因素,但房市和砍新入職公務員福利兩項,已經足夠把香港搞死了。至於樓房現在升到脫離現實的天價,則是大陸人買房弄成的。
港府至今也強力控制公務員數量,港人名義工資雖上升,但企業沒有大量公務員招聘競爭下,多數工作合約都是時薪的,加上外包,工人沒有以往的安全感。所謂的建築工人2000日薪,也非天天開工。加以政治不民主,令港人怨氣不減。
附註:港府特首在10月11日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增加5000名公務員。香港勞動人口現已超過380萬。
※作者為香港立場新聞博客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