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期望在歷史的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之上鋪設基礎建設串聯中國與歐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並進一步將中國影響力擴大。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連結亞太與歐洲地區,帶動中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利用中國過剩的勞動力帶動鄰國的經濟發展,並保障中國與中亞間有穩定的能源供給路線;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能從中國沿海港口透過南海與印度洋,連結歐洲,再由南太平洋,連結東南亞各國。
中國政府期望透過一帶一路的理念,創造一個新的利益共同體,並對沿線各國提供7000億人民幣以上的絲路基金,而中國共產黨於剛結束的十九大會議中,一再強調一帶一路的政策,甚至將一帶一路納入共產黨的黨章中,展現習近平對於該政策的重視,然綜觀一帶一路的背景與現況,筆者認為一帶一路能很難如同中國官方的美好說詞般,具有開放包容的精神受各國所接納,並實現與沿線各國共贏的美好結果,其原因如下:
基礎建設為長期計畫,但一帶一路的沿線各國多為開發中國家,建設的基金需仰賴中國的幫助,且計畫龐大,涵蓋歐亞大陸與東南亞各國。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光是亞洲地區各國的基礎建設,就需要每年2-3兆美金的資金,中國財力不一定能長期支持該基金,如果中國政府無法持續支持絲路基金,一帶一路倡議很有可能在一夕間瓦解。
基礎建設計畫涉及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角力,舉凡中國及歐美各國之技術標準之選用與資金造成各國對中國之依賴,都可能各國的疑慮。如中國企業利用推動計畫的優勢取得工程,會造成西歐國家的不滿與反對;再者若中國之後展現出中國優先的姿態,恐造成各國對於中國由經濟干涉內政的恐懼,因而影響一帶一路的推行,故中國與歐洲各國間的矛盾恐造成推廣的困難與反對。
一帶一路的主體建設國家,多為開發中國家,然而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不是增進周圍國家整體的利益,而是將中國多餘的產能強行利用海陸運輸出至開發中國家,故各國獲得的利益,很有可能被中國企業所把持,且對於基層國民而言,大型跨國企業得到利潤無法直接對民生造成幫助,甚至阻礙各國基礎產業的建立,因此對國家長期發展而言可能會有阻礙。
中國期望透過一帶一路增加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的影響力,然而於國際情勢與中國內政來看仍有許多未解的問題,中國政府要如何說服各國一帶一路是帶動世界進步的希望,要看接下來中國的態度,但就目前的方式而言,是難以說服各國的。
※作者為清華大學學生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