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心核食問題,為的是不要有(人工)放射性核種被攝入體內,同時也不希望有(人工)放射性核種從鼻腔吸入體內;這樣的後果,被稱為內部被曝,因此,相關調查便顯得十分重要。
要知道有無內部被曝,可以利用全身輻射計測檢查(WBC/whole body counter:計測從體外攝入體內的輻射);然而,檢查的結果,不同單位之間可說是南轅北轍;另一方面,有福島民間團體指出,官方檢查方式有疏漏之處。
讓我們先看官方性質的調查。接受福島縣白河市委託的平田中央病院,曾在2016年3月發表,於2014年~2016年共7617名(以福島核電廠周圍為主的)受測民眾的全身輻射計測檢查結果,只有3名驗出放射性銫,其他都在檢驗下限之下,並表示被曝狀況逐年降低,有驗出的人,輻射線量也很低,而且都是因為食用未檢查的食物才會如此,民眾無須擔心。
另一方面,由民間出資的〈內部被曝檢查中心〉,自2012~2016年間,檢測了2300名民眾後發現,幾乎全員檢出,「全體國民」雖然是在低線量(100毫西弗)以下,但明顯地都遭遇到了內部被曝。
檢測人員新納悟解釋,之所以說是「全體國民」,是因為受檢測的民眾從北海道到沖繩都有,而且來自沖繩的一位高中生輻射被曝(放射性銫)300貝克,為什麼距離福島如此遙遠的地方也會遭遇被曝呢?關鍵就在食物,特別是流通全國的加工品,無法知道原食材的產地,因此就算再怎樣注意一般食材的產地,對加工品也是無可奈何。
前述體內蓄積300貝克的沖繩高中生,以及檢測紀錄裡最高值的、蓄積800貝克的受測民眾,平時都不關心核食等內部被曝問題;相反地,被曝數值比他們低的多的大部份受測民眾,則會在日常生活中小心注意。
就檢查中心的紀錄來看,被曝數值有逐年一點一點地下降的趨勢,而現在(2017年初),蓄積100貝克、200貝克的人似乎在增加。儘管狀況有在改善,但比起311之前的水準,還有很遠的距離。
新納悟說,即便是低線量(的人工輻射),長期下來也會對身體有嚴重影響,因為1950~60年代,在地表進行核試爆時,孩童的死亡率隨之上升,察看過去的數據,很多都是低線量被曝而已,等核試爆轉往地下操作後,這樣的正相關趨勢又漸漸消失。
內部被曝檢查中心的全身輻射計測檢查設備,為烏克蘭製的「ANTIDOZA」,這是車諾比核災後,舊蘇聯(現烏克蘭)政府所開發的機器,在烏克蘭全國有180個單位使用,擁有相當的實績;可以測(核災中常見的)放射性銫137、134,與鉀40。
而福島縣採用的全身輻射計測檢查,300貝克以下是測不出來的,被認定為不檢出、沒問題,但卻忽視了實際上會造成大問題的低線量被曝。考慮到這樣的被曝風險,內部被曝檢查中心要求的檢測下限值為50貝克。
〈內部被曝檢查中心〉的測定時間為5~10分鐘,由於體內被曝劑量,會因為發汗等日常行為而有變動,又建議用半年或一年時間定期檢查;另一方面,據福島輻射監測團體代表(下圖)的了解,官方的檢測時間是2分鐘,「是讓數值出不來的檢查方式。其實民間如果用10分鐘去測的話,就會發現有內部被曝問題的人了。」和民間〈內部被曝檢查中心〉的說明不謀而合。
「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監視計劃(f1-monitoring-project)」共同代表小澤洋一。(作者提供)
以上是就內部被曝問題,官方與民間的兩種資訊,除了透過全身輻射計測檢查之外,還有別的方式,說來話長,下回分曉。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安舞子女士審閱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