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用人的背後:抗中鷹派?用人唯忠?少用舊人?(二之一)

楊光舜    2025年01月07日 07:00:00

川普內閣全都是抗中挺台鷹派?

 

時序進入2025年,距離川普再度入主白宮時程將近,川普也以史上最快的速度提名大量官員。自川普勝選以來,台灣各界紛紛解讀川普所提名官員背後的用人邏輯。從台灣角度而言,最關心的人事莫過於負責國安、外交、乃至經貿事務的閣員,觀察的重點也不外乎這些被提名人過往對台灣及中國議題的立場。這樣的現象可以出現在每次美國新總統出現前,但川普這麼一位先前已經擔任過四年的舊臉孔仍能引起這樣的關注。這或許一方面說明了過去四年的拜登政府透過各種表態及行動已然贏得了相當一部份台灣民眾的信任,一方面川普在選舉前後對台灣及中國的言行,使得台灣在迎接即將到來的川普時代引起了某種「疑美論」或「疑川論」。

 

這不只是因為川普曾有台灣應向美國繳「保護費」、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生意、或者不承諾防衛台灣以取得更好談判地位等說法。而是他所提名的執政團隊成員中有個別人士過往經歷及言行在台灣及美國都引人疑慮。例如國防部長提名人赫格塞斯(Pete Hegseth)雖曾主張美國強化軍備抵抗中國但恐缺乏軍中威望並深陷性侵疑雲。國家情報總監提名人加巴德(Tulsi Gabbard)曾有對俄羅斯敘利亞友好的爭議言行。政府效率部領導人馬斯克(Elon Musk)更是在中國有龐大投資,也曾提出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說法。於此同時,也有川普支持者認為川普再度執政必然加大抗中力道,是以所起用的所有官員都必然是抗中鷹派。除了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是長期抗中挺台的國會議員,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國土安全部長諾姆(Kristi Noem)、中央情報局局長雷克里夫(John Ratcliffe)、駐聯合國大使史蒂芬尼克(Elise Stefanik)等人過去也多有對中強硬的表態。
 

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是對中鷹派。(美聯社)

 

台灣人採取台美及美中關係角度切入相當自然且重要,卻不免有些捨本逐末。畢竟若無法掌握總統及整個執政團隊的中心思想,卻只關注這些中心思想所折射的對台或對中政策,對許多人事任命經常有邏輯不一致或無法理解的問題。首先,川普在提名閣員時提到中國及台灣的比例並不高。截止2024年12月31日為止,川普在個人的「真相社交平台」(Truth Social)帳號所公佈的134位官員提名人選中,在7則聲明中直接提及中國,與俄羅斯的7則相當。這樣的數字高於中東的6則、墨西哥的5則、伊朗、北韓、日本、以色列的2則、烏克蘭、南韓、加拿大的1則,台灣則完全沒有被提到。中國在各國中被提及比例較高,在這些提名聲明中川普除了希望駐中大使帕度(David Perdue)未來廣泛經營美中關係以及對中高層關係,也提及中國威脅(國家安全顧問)、維吾爾人權(國務卿)、AI軍備競賽(內政部長能源部長)、美中經貿關係(副國家安全顧問貿易代表)等議題。然而從比例上仍可見,134個提名案除了9名國防部、7名國務院、3名國安會、29名大使及6名特使提名,川普在人事提名上仍側重國內而非國安或外交政策,對中國及台灣的關注也不如台灣觀察者來得高。

 

此外,川普新團隊成員的對中及對台立場並不完全一致抗中挺台。國務卿盧比歐及國家安全顧問瓦爾茲是長期支持台灣的對中鷹派,副總統范斯(J.D. Vance)以及國防部長赫格塞斯則擔憂美國無法及時加強軍備並支持台灣,恐導致中國侵台。川普本人雖然刻意不明示是否在中國入侵時保衛台灣,然而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安東(Michael Anton)主張美國不應為台灣而與中國一戰。政府效率部領導人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認為美國應保衛台灣直到美國於2028年取得半導體獨立。國防部次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雖然主張美國對台戰略清晰,但不應鼓勵台灣獨立。他呼籲台灣應增加國防預算展現自衛決心,並分析台灣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也不能容許台積電在中國入侵台灣後落入中國手中。較引人注意的是政府效率部領導人馬斯克則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份,應將台灣變成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以避免對中衝突。國家情報總監加巴德過去也曾批評川普的抗中立場會導致美中緊張情勢升級。

 

川普用人唯忠?

 

川普再次當選後各界評論,川普提名官員將用人唯「忠」。這種說法有其脈絡可循。一來川普在首次參選總統時打著反建制口號,但在當選後因缺乏個人政治班底,除了在白宮安插顧問職給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及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等親人或親信,官員任命上仍須起用許多共和黨建制派或主流的新保守主義者人士。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及司法部長塞申斯(Jeff Sessions)即為代表人物。然而在第一任期期間川普與這些建制派官員經常關係不佳,官員若非被川普撤職就是與川普意見不合。

 

再者就是在若干重大事件中川普團隊成員的態度,也被視為是對川普是否忠心的指標之一。無論是2021年1月6日國會暴動、2024年總統初選、甚至川普執政初期的通俄門等事件,川普團隊成員在當下或時候若未對川普表達絕對支持,後續若未被任用都會被視為是對川普不忠,也進而在後續閣員提名名單上缺席。彭斯在國會暴動事件中未配合川普要求反對選舉人票,前聯合國大使海莉(Nikki Haley)在總統初選中挑戰甚至批評川普,甚至一度被認為對川普忠心耿耿的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被評論是因為在國會暴動事件中與川普保持距離並譴責抗議群眾,而和海莉一同被川普點名不會邀請入閣,儘管兩人都在選前選擇為川普站台。相對而言,曾任川普時代的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主任納瓦羅(Peter Navarro),曾拒絕配合國會調查國會暴動事件而入獄,因此被視為對川普極為忠誠,後續也受川普邀請回任前職務,成為少數被川普招攬回鍋的前川普政府高階官員。

 

儘管川普「用人唯忠」說有一定解釋力,但此次被川普提名的閣員名單中不乏過去批評川普甚至是川普政敵的人士。例如被提名為內政部長的柏根(Doug Burgum)、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小羅伯甘迺迪(Robert Kennedy Jr.)、以及政府效率部領導人拉馬斯瓦米,都曾參與過2024年共和黨總統初選。被提名為國務卿的盧比歐,不僅曾在2016年和川普以及後續被川普提名為住宅及城市發展部長的卡森(Ben Carson)共同競選共和黨總統初選,在當時初選期間也不乏和川普的言詞交鋒。副總統當選人范斯、國家情報總監提名人加巴德及政府效率部領導人馬斯克過去或者曾支持民主黨或公開批評過川普。但這些都不影響川普招攬他們入閣。

 

國家情報總監提名人加巴德過去或者曾支持民主黨或公開批評過川普。但這些都不影響川普招攬他們入閣。(美聯社)

 

川普此次少用舊人?

 

此次川普提名人事中有許多是過往沒有聯邦政府經歷的國會議員,甚至有一些受關注的職位是起用過往沒有從政經歷的人選,給人一種川普少用回鍋官員的印象。例如國防部長赫格塞斯過去是電視節目主持人,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小羅伯甘迺迪過去則投身環保工作。然而一度被看好回鍋的前國務卿蓬佩奧、前國安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O‘Brien)、前貿易代表萊特海澤等人最終都沒有被招攬入閣。媒體解讀,川普起用大量新面孔是為了因應上任後的大刀闊斧改革而準備。實際上,川普在第二任期所任命的許多官員,過去也都有在聯邦政府任職經歷,其數目並不比首次執政時少。例如中央情報局局長雷克里夫過去就擔任過國家情報總監,教育部長麥馬洪(Linda McMahon)也擔任過小企業管理局局長,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過去曾任萊特海澤任貿易代表時的幕僚長。25名內閣及內閣級官員提名人選中有7名過去有聯邦政府任職經歷,多於第一任期的5位。甚至一些高級官員過去也有在川普政府任職經歷。例如副國安顧問黃之瀚(Alex Wong)過去曾任副助理國務卿,國防部次長柯伯吉也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

 

國防部次長柯伯吉也在川普第一任期擔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截自X畫面)

 

然而可以注意到,川普此次組閣大量啟用沒有擔任過聯邦官員的現任或前任國會議員,在內閣及內閣及官員中就有9位,多於第一任期的6位。此外在15名內閣官員中,僅有住房與城市發展部長特納(Scott Turner)及教育部長麥馬洪過去有擔任聯邦政府官員經歷。而在川普首次執政組閣時,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是前中央司令部司令,運輸部長趙小蘭(Elaine Chao)是前運輸部長,退伍軍人事務部部長舒爾金(David Shulkin)過去就是該部次長,國土安全部部長凱利(John Kelly)曾任南方司令部司令。若再算上國家安全顧問此一重要國安官員,川普此次啟用的瓦爾茲是眾議員出身,而川普首次執政時的首任國安顧問弗林(Mike Flynn)則是前國防情報局局長。特別是川普提名了若干未有特別經歷的人選到一些被認為需要專業素養的職務,例如軍中缺乏威望的赫格塞斯被提名為國防部長,未有情報工作經驗的加巴德被提名為國家情報總監,投資家及川普金主費蘭(John Phelan)被提名為海軍部長。這些任命或許都加深了川普此次組閣多用新人的印象。

 

※作者為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