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美國諺語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離世,終年94歲,正值川普在阿根廷與他的「老朋友」中國孫龐鬥智,有意無意勾勒出一幅中美關係變遷的歷史圖像。但是,老布希誠然非首位對中共伸出「友誼之手」的「老朋友」。
早在上世紀末,美國為了制衡前蘇聯,在卡特(James Carter, 1977 - 1981執政)任內除了與北京正式建交,更打破當時不予共產國家最惠國侍遇的通例,讓中國產品出口美國市場時享有低關稅的優惠,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打好基礎。也因為這個基礎,為上任才半年就遇上六四的老布希設下難題。六四後美國民意對中國極為反感,從當時眾議院403票贊成0票反對、參議院一致贊成一項允許中國留學生簽證屆滿後無需離境的法案足見一斑。就在此時,老布希竟排除萬難,先秘密派出國家安全顧問訪問北京,又否決兩院通過要求把最惠國待遇與中國人權掛鉤的法案。
這種做法雖然成為後來總統競選對手柯林頓攻擊的一環,但隨著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社會開始把焦點放回經濟議題,加上國內商界反彈、中國強硬的回應,以及區內盟國如日本不想得人權失市場的緣故,柯林頓最終改弦易轍,回歸對手老布希的做法,重拾經濟作為對華政策的主旋律,更以幫助中國加入世貿(WTO)達至兩國關係的高峰。
之後的發展不用詳說,中國開始崛起,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令美國權威下滑,前人「韜光養晦」的叮囑被扔諸腦後,成為習近平推動中國夢、亞投行、南海建島、一帶一路、製造2025、標準2035等的燃料。然後,就在中國洋洋得意之際,竟碰上了曾與老布希針鋒相對的川普。
川普在G20峰會進行期間收到老布殊辭世的消息,除了第一時間發表悼詞,更迅速頒布國殤日和命令「空軍一號」運送老布希靈柩到華盛頓以準備國葬。然而,其實川普和布希家族關係惡劣,公開唇槍舌劍不在話下,今年4月老布希夫人芭芭拉(Barbara Bush)的喪禮亦未見現任總統身影。有趣的是,老布希及川普的對華政策某程度上異曲同工。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相對於「協助」中國走出六四外交孤島的「老朋友」老布希,現今對中國看似毫不手軟的川普豈是戴上同一幅眼鏡看中國?然而,正如英國政治學學者海伍德(Andrew Heywood)在其著《政治的意識形態》(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5th ed., 2012)對實用主義的闡述:「以實際狀況或目標而非意識形態的考量作為行動的指引。」
老布希和川普對華態度表面南轅北轍,但都是實用主義的信徒,所以他倆根本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毫不關心,最重要是美國從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做過駐北京聯絡處主任的老布希執意要與北京保持良好聯繫,在於美國當時需要中國的市場。同理,川普看見任由中國坐大對美國百害無一利,自然費盡心機揉弄中國。
老布希固然不會視中國是冷戰的對手,但嚴格來說,川普的視野也不應以「新冷戰」來形容,因為他關心的既不是中國的意識形態與美國不同(所以川普才會同時威脅盟國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也看不出他有意像昔日鬥掉前蘇共般打倒中共,反之比較像清末時代的華府,希冀控制中原政權以得到龐大的市場利益,這正是川普不斷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的原因。
山姆大叔要再次強大,一定要阻止中國龍騰飛,這已是美國兩黨當下的共識。北京不可能不知,奈何退路難尋。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峰會前已屢次警告中國,早前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就表示,中國只有願意在六個方面讓步才可避免新冷戰,包括貿易逆差、保護知識產權、禁止技術轉移、取消限制進入中國市場、尊重國際規則、保障國際水域航行自由。而剛過去的川習會後美方聲明版本則指雙方會就改變結構(structural changes)進行談判,範疇包括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和網絡盜竊、服務業、農業。
可是,縱觀以上種種,中國根本難以達到美方的要求。只簡略說三項。中興事件已反映中國不能失去技術轉移一途,而保障美國所謂的國際水域航行自由則會惹起中國民族主義的抗議,更甚者,取消限制進入中國市場意味那些沒有競爭力的國企將完蛋。單單上述三者,幾近打斷了中共管治的任督二脈,期盼中國會大幅且真誠讓步,幾乎是炊沙作飯。
世事如棋,落棋無悔,中國下錯鋒芒畢露一步,現在美國的鷹派稍佔上風下一步將軍抽車,中國會否棄車保將,還是展現「不怕打貿易戰」的強勢,九十日後自有分曉。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香港《時代論壇》觀點版作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