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美貿易戰影響,台灣各界對明年景氣普遍悲觀。台灣經濟研究院對於明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從年初開始就不斷下修,4月的2.45%被下修到11月底的2.2%,較今年減少0.37%。主計處也同樣下調經濟成長估至2.41%。台灣在中美貿易戰中所受的打擊顯而易見。
在中國、美國互相排斥情況下,他們各自需要亞太區的盟友,其中,美國為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抗衡,提出「印太戰略」。一直以來在國際場域我們被中國打壓,因此喪失許多經貿合作的機會。在中美交惡之際,台灣應趕上美國「印太戰略」的順風車,脫離被中國制約的商業窘況、增加商業夥伴。
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依存度高,中國就佔了出口的四成,過度的依賴讓台灣在中美科技冷戰遭受打擊。今年上半年的中興案,台灣的科技產業就受到不少波及,值得一喜的是,台灣廠商也成了中興通訊替代廠商的熱門候選。
但是華為案對台灣的影響就沒有那麼友善,在華為的供應鏈中,台灣就佔了11家,和日本並列第三。華為案爆發,大立光慘跌7%,聯發科、台積電也深受波及。中美貿易戰,中國一落馬,一堆國家都跟著受傷。
去年川普在APEC峰會上提出的「印太戰略」,建立美、印、日、澳4國戰略夥伴關係,制衡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印太戰略除了積極規劃的軍事層面,涵蓋的範圍卻也包含了經濟、科技發展。
7月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提出「印太倡議」,欲結合印度洋與太平洋大國,連結印度、澳洲、日本等,建立「印太地區」新的自由開放的貿易模式。美國將投入1億1300萬美元推動數位經濟、網路安全與基礎建設,目的明顯在防堵中國發展高科技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在科技冷戰中,美國與中國互相封鎖,將對方排斥出自己的產業鍊,創造出自身的科技生態系統,迫使其他國家選邊站。
台灣具有政治、地理的優勢,在國際的高科技供應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台灣生產的多為中間產品,這些在科技零件的研發固然重要,遇到他國競爭時,關稅壁壘的消除才更能幫助價格上的競爭、促進出口。台灣不斷喪失加入國際經貿協議的機會,不論是近期因核食公投受阻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還是中國所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加入過程都困難重重。
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鼓勵將中國的生產線移至東南亞,與印太倡議刺激私人企業參和印太地區經貿運作的想法不謀而合。積極參與「印太倡議」,逐步擴大合作層面,將讓台灣走出貿易舒適圈,才能拓展更多可能性。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資工系大二學生/自主學習印太戰略小組成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