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林育璞先下架 解台灣蝙蝠迷航 台師大教授:吃太多重金屬

上報快訊    2017年01月11日 13:51:00
台師大生科系教授吳忠信團隊發現因環境污染毒物如農藥及重金屬,累積在蝙蝠體內,破壞其中樞神經及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食昆蟲,解開台灣蝙蝠迷航之謎。(翻攝自吳忠信臉書)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研究發現,環境污染毒物像是農藥與重金屬,累積在蝙蝠體內,破壞中樞神經與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迷航的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躲避障礙物,間接造成台灣蝙蝠數量從2005年50萬隻銳減到2014年的20萬隻。

 

吳忠信表示,蝙蝠對農業提供很高價值的生態服務,像是協助植物傳粉、防治植物病蟲害,世界上有100多種果樹都有賴蝙蝠播種及傳播花粉,可以說是免費的「天然殺蟲劑」,其糞便也能作為天然肥料,但是近來卻因為大量使用農藥造成蝙蝠大量消失。吳忠信舉例,東南亞榴槤都是靠蝙蝠授粉,因此如果沒了蝙蝠,榴槤也會跟著消失。

 

吳忠信認為,本次研究利用蝙蝠田野研究調查機會,在台灣北、中、南與東部等不同樣區蒐集蝙蝠糞便(夜明砂),再帶回實驗室內分析蝙蝠糞便重金屬含量。

 

吳忠信發現北部在翡翠水庫、北海岸一帶的蝙蝠糞便含有超量鉛、汞、鉻等重金屬,主要來自工業與交通排廢氣的汙染;中、南部在糖廠一帶,則發現蝙蝠的糞便中含有超量的砷、銅等重金屬,來自農業汙染;東部蝙蝠則測出錳重金屬超量。

 

吳忠信解釋,蝙蝠靠回聲定位抓蟲子維生,但是這些環境汙染毒物破壞蝙蝠中樞神經定位系統,以及回聲定位系統,嚴重時蝙蝠甚至無法正常飛翔,一旦無法在空中正常捕捉昆蟲或是躲避障礙物,許多蝙蝠種類就會逐漸喪失生存本能,逐漸消失在田野中。吳忠信認為,推動有機農業是重要關鍵,透過蝙蝠這種生物服務也能替代人工方式減少蟲害,否則農藥產生的影響仍會繼續影響人體。

 

台灣蝙蝠小檔案(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別名:服翼、天鼠、伏翼、飛鼠、老鼠、蟙蟔、仙鼠、夜燕、鹽老鼠

 

學名:Vespertilio murinus

 

分佈:主要生活於森林、草原(岩洞、樹洞以及家舍)

 

外型特徵:大蝙蝠亞目的蝙蝠視力好,眼睛大,主要依靠視覺來辨別物體;小蝙蝠亞目的成員通常視力退化,眼睛小,主要依靠回聲來辨別物體,有一些種類的面部進化出特殊的增加聲納接收的結構,如鼻葉、臉上多褶皺和複雜的大耳朵。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