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保險的匿名核刪制度,長期以來背負著「黑箱」的罵名。衛福部2016年10月開始試辦具名審查,不過新任的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有必要仔細檢討具體成效,暗指有可能停辦。此舉引起醫療界的一陣熱議。
陳時中表示,健保據名核刪制度試辦後的正反意見不一,部分審查醫師認為具名的壓力太大,不願再當壞人。有必要稍微檢討試辦具體成效,再決定是否續辦。
為防止醫療院所浮濫申報健保費,過去多由各科資深醫師負責審查核刪,就怕健保金額被浮報。但因為不具名,頻頻遭醫界質疑「黑箱」,而且一旦被認定是浮報,會被要求以100倍歸還,常讓醫護人員保守行醫、哀聲連連。
延伸閱讀:抗議健保核刪 醫師絕食抗議
對此,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與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7日大動作召開記者會表示,若維持匿名核刪制度,是改革開倒車,走上封閉的道路。醫勞盟秘書長詹淳淇更批評,如果匿名核刪繼續施行,那陳時中就是黑箱部長。
洪慈庸說,過去8個月衛福部與國會、民間團體做了很多溝通,包括受僱醫師108年9月全面納入勞基法、健保核刪審查制度去黑箱、改採具名制等,雖進度不慎滿意,但在醫療改革上前衛福部長林奏延已踏出最困難的第一步。她認為,具名核刪政策朝野委員都贊同,陳時中不堅定的發言是「潑了大家一桶冷水」。
針對匿名審查制度,醫勞盟指出,匿名審查者有時會出現不合理的核刪理由,讓第一線的醫生苦不堪言,「很多時候都很想幫病人多做什麼,但是一旦事後被審查者刪除,不但拿不到錢,還會倒賠很多。」
不過,醫院醫療服務審查執行會執行長謝文輝則投書媒體表示,具名核刪立意良善,但執行起來卻有困難,核刪醫師要承受龐大的壓力,「絶大多數醫師同仁,只是凡夫俗子的一般人。」
謝文輝反問,「為什麼過去不公開是4-5%的核刪率,現在卻變成0.7%、0.5%、0.3%,後續甚至有0.05%?」他指出,20年來的核刪都是由健保署主持,沒有一定的規則,應該要尊重專業,訂定要一套專業的規則,才能讓服務和審查的共識交集,可受公評。對此,醫勞盟在臉書回應就是要強力推動改革,才能把長年來的積弊找出來改正。
2016年10月起局部試辦具名核刪制度
為了改變被人詬病已久的現象,2016年10月開始,衛福部開始試辦具名核刪制度,從醫院總額內的婦產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神經科、復健科以及精神科7大科開始,也改變以往被批評過於主觀的一對一的審查,試辦期間則是採用「雙審制」,改為2名審查醫師都有共識才核刪,如第一位審查醫師認為要刪、第二位不同意核刪,則不予核刪。
對於健保的核刪,醫界人士坦言,二十年來,這種事後審查、只看病歷決定的「節流」方式,就像是醫界版「白色恐怖」,根據《新新聞》報導,健保署執行「核刪」有兩種方式,一是設定申請給付限額,由電腦系統自動判定、執行「行政審查」;另一種則是每個月針對醫院,依比例抽查,並依照醫師所撰寫病例為主要判定依據,做「專業審查」,而審查委員則由醫界推派代表擔任。
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葉文凌表示,核刪是「荒唐事情」,醫學專科跨科如隔山,有些技術更是少數醫師才有的特別專長。根本無法省核彼此之間的醫療行為。《新新聞》報導指出,最常見的核刪理由則多是「沒有積極療效」、「非必要檢查或治療」,雖然核刪後仍能上訴,有「申復」及「爭議審議」的兩次「翻案機會」,但申請程序卻是相當耗時。(畢翔/綜合報導)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